城乡融合看嘉兴|深入学习“嘉善样本” 解码城乡融合“新范式”
读嘉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竞天 通讯员 谢梦晴 张子超 黄佳丽 王倩 摄影记者 陆巍 张启帆
2025-04-18 09:488128阅读

近年来,嘉兴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先行先试,于实践中淬炼出熠熠生辉的“嘉兴经验”,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鲜活样本。值此“城乡融合看嘉兴”采访行系列活动举办之际,各路媒体记者深入嘉兴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调研,全方位聚焦嘉兴城乡融合的方法路径。

  4月16日至17日,来自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代表走进嘉善,实地走访姚庄镇、西塘镇、干窑镇等地,深入解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嘉善样本”。

资料图片

  嘉善县自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2024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6.9%,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51,居省市前列。该县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通过专班运作、布局优化提升城镇能级,实现城乡要素高效流动。当前,正重点培育五大特色片区组团:“大缪家”聚焦乡村旅游、“大范东”深耕农事服务、“大横港”践行绿色发展、“大鸦鹊”探索未来农业、“大洪溪”强化文化赋能,旨在通过差异化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进一步探索城乡融合新路径。

  

范东村:串起农事服务链,拓宽村民致富路

  “城乡融合看嘉兴”采访团来到嘉善县干窑镇的范东村时看到,整洁的村道旁是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农家小院,大片的稻田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干窑镇历史上是个纯水稻生产区,是典型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干窑秉持着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理念,积极打造具有示范性的窑望丰赢农事服务模式,由范东村牵头成立“窑望丰赢”农事服务中心,通过整合47个种粮主体、28个农机服务组织进一步拓展了粮食烘干加工、农资配送、农产品营销等农事服务功能,实现了区域农业的协同发展。

WechatIMG6619.jpg

  采访团跟随干窑镇相关负责人参观了窑望丰赢共富工坊。“我们窑望丰赢共富工坊把打造‘种田人的梦想家园’当作目标,通过打破村域界限,采用村村联合的方式成立实体化农事服务中心,负责粮食生产所需的农资配送、农技推广和农事服务,以此串起一条农事服务链,提升农事服务全程化供给能力。”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范东村联动范泾等8个村,规划面积达3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万亩,户籍人口21452人,常住人口17027人。”

  窑望丰赢共富工坊主要针对各村统一流转的土地实施资源统筹、连片集中和统一发包,重点种植水稻等粮食产业,不仅会与种粮主体约定种植计划、种植区块、种植品种,明确加工大米回收亩数和出售稻谷亩数,且创新实行“八统一”作业模式。通过联合作业管理的开展,既优化了全链条农事服务,也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以农机服务为例,农机服务资源经过整合调配,农机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可在闲置作业季节跨区域作业,实现精准调配。数据显示,通过农机作业每亩可减少20%的农药化肥使用量,每亩平均增产30公斤,减少劳务支出每亩100元,合计每亩增效200元以上。

  “统一管理确实让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集体抱团运作农事服务的经验模式值得借鉴学习。”采访团成员一边认真聆听,一边纷纷点头表示认可。干窑镇范东村正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产业+农户+共富工坊”发展路径,以窑望丰赢共富工坊为平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共同富裕新画卷。

  

庄:整合乡村特色资源,点燃科创发展引擎

  嘉善县姚庄镇是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更是城乡全面融合示范片区,曾11次获评省级专项考核优秀。2020年,城乡深度融合、均衡发展的“姚庄模式”成功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成为区域发展的创新范本。“城乡融合看嘉兴”采访团走进姚庄镇第一站来到了姚庄横港村。

资料图片

  走进如今的横港村,白墙黛瓦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绿树红花点缀着整洁的村道,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年出栏2.4万头生猪的“生态污染重灾区”。经过数年治理,横港村不仅摘掉了“生态环境薄弱村”的“帽子”,还进一步成为了姚庄“大横港”片区组团的核心之一。

  “十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展示栏中的照片里,浑浊的河道与如今碧波荡漾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起,横港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生猪退养;2016年,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外立面改造、污水管网升级等工程,让村庄重焕生机。

  采访团成员沿着参观路线,感受着这个村庄在绿色生态道路上迈出的一步步坚实而有力的步伐。“曾经的横港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如今,它已然实现了向‘示范村’的生态转型。”相关负责人在介绍时满是自豪,接着又补充道,“现在基于‘大横港’片区组团的整体规划,我们对横港村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组团内的生态度假核心区。”

  姚庄镇以“兴村”“融合”为主线,精心谋划“大横港”片区组团发展。按照“党建统领、规划共绘、产业共富、运营共赢”的工作思路,以“生态绿色发展”为特色切入口,着力打造城乡一体、绿色发展、共富先行的城乡融合组团示范样板。“大横港”片区组团涵盖横港村、武长村、北鹤村等9村,突破了传统单村独立发展的固有局限,以整合区域内丰富资源为重要手段,推动各村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其中,如横港村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优势,以生态度假核心区为定位;北鹤村依托深厚的桃文化底蕴,致力于打造桃韵文旅体验区;武长村则聚焦现代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定位。

  通过精准锚定各村特色,制定差异化的主题定位,“大横港”片区组团正倾尽全力打造生态绿色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片区,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更为当地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径,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乡村在绿色发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4月17日下午,采访团到达姚庄镇沉香共同富裕聚落——丁栅水乡SOHO。昔日的粮仓经过精心修缮,虽外观保留着古朴的建筑样式,内部却别有一番天地。现代化的空间布局与老镇的传统氛围交融,形成独具水乡特色的创业社区。

  丁栅水乡SOHO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创新生态,已成功吸引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势通机器人等10余家优质企业与机构入驻。这里集聚科创、文创、青创等多元项目,形成了产研融合创新的优质平台。其中,占地800平方米的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尤为瞩目。该中心距离华为上海练秋湖研发中心仅10公里。为把毗邻华为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姚庄特别制定华为“135”行动计划,即围绕“华为友好小镇”这1个总目标,强化科创链、产业链、供应链3条链,统筹推进科产联动、住宿配套、交通提升、农产品供给、文旅融合5篇文章。不仅引入多家华为深度合作企业,积极构建上下游产业生态,更同步推进人才安居与交通优化计划,通过创新住房保障模式和提升通勤效率,为企业和人才营造优质的成长环境。


西塘:特色产业“扣”响致富曲,千年古韵流淌夜西塘

  “城乡融合看嘉兴”采访团还踏入了充满活力的鸦鹊村。在这里,“持股飞田”未来农业共富体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该项目深度践行“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动发展机制,将“民为主体、多元投入、专业运营、精准服务、创业创新”等诸多关键元素巧妙汇聚,搭建起一个强村富民的农业园区大平台,并取得丰硕成果。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为当地解决就业岗位160个。

  而在1公里外的“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里,银发阿婆们十指翻飞,手脚麻利地忙碌着,一粒粒纽扣堆成小山,创造着自己的价值,串起乡村振兴的“同心结”。2025年初,鸦鹊村的“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从30平方米拓展至100平方米,覆盖鸦鹊村民欣鹊跃厅、庄王浜老年活动室和三家片区连心驿站,并辐射毗邻的吴江区黎里镇伟明村,构建“套绳头—串绳扣—葡萄结—盘扣”全链条手工产业。截至目前,该共富工坊的手工产品产量已突破100万粒,人均月增收近千元。

  “共富工坊让我们这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上零工,不仅日子充实了,还能致富增收!”从灶台边的油盐酱醋,到工坊里的五彩绳扣;从围着锅台转的“某某家的”,到订单不断的“巧娘掌柜”。未来,“6070连心扣”共富工坊将锚定“全域共富、跨界共生”目标,深化“党群服务圈”建设,开发数字化订单平台,打通长三角毗邻村云端接单通道,让“连心扣”扣紧民心、扣出幸福、扣响乡村振兴最强音。

  在西塘镇西北的祥符荡畔,浙江大学与嘉兴市、嘉善县签约共建的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智慧绿洲”),也在不断焕发创新动能。

WechatIMG6620.jpg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绿洲聚焦“生态+”“绿色+”“智慧+”创新领域,依托浙江大学绿色发展学科集群,布局建设一批聚焦绿色科技创新的未来实验室和交叉实验室,建设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开展以应用为牵引、以产品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的创新研究,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按照“样品—产品—商品”的路径,着力推动“从1到10”的产品突破及产业化,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为推动未来产业提速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西塘镇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之一,牢牢把握“一体化、高质量、生态绿色”三个关键词。目前,西塘镇招商覆盖电子信息产业、光通信产业、医疗产业,并成功签约了冷井热能、富盈电子纸、中国500强京东方艺云等高质量项目13个,为全镇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的动能。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说的就是西塘古镇。西塘古镇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现有保存完好的1.1平方公里、25万平方米明清建筑,被誉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等到夜幕低垂,采访团来到西塘考察古镇“夜经济”。

  桨橹轻摇,摇橹船缓缓划过倒映着光影的水面。2024年,西塘古镇迎来文旅产业的强势复苏,全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带动旅游行业收入超20亿元。西塘又成功举办纪念顾锡东诞辰100周年、“梦西塘·船说”花船巡游、第十二届汉服文化周、西塘古镇法国巴黎推介会等系列文旅活动,高分通过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定复核,入选浙江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2024极具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在文旅品质升级与品牌建设上迈出坚实一步。

  西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始终坚持“整旧如旧,以存其真”原则,当经济的GDP与文化的DNA发生冲突时,首要任务是保护文化的DNA。历经20多年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西塘古镇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先后获得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等荣誉称号。冯骥才先生曾评价说:“西塘,国内古村落保护的一个成功的典范。”

  

资料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曹雅严
责编:陆黎阳
审核:沈丹虹


推荐专题

“AI赋能 智媒变革”地市媒体交流暨“城乡融合看嘉兴”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

我说两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