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初夏江南,昼长夜短。上周日清晨5点,伴随着阳光洒落在青砖黛瓦,嘉兴市中心的月河历史街区上空已经飘荡起来自带着天南海北口音的普通话。
标记着摊位号的红布铺在中基路的青石板上,一件件大小各异、材质不同的古玩老物件被摆放在摊位上,有温润典雅的瓷瓶,有天圆地方的钱币,有堆成小山的旧书……600多米长的中基路,熙熙攘攘,一眼望不到头,金石敲击声、讨价还价声、路人说话声交织在一起。
有人称这里是“华东第一古玩市场”,也有人调侃这里是“嘉兴潘家园”,还有人在社交App上发帖说这里是“浙北第一‘鬼市’”。不知不觉,这个固定在周日上午开张的月河古玩市场已经陪伴了嘉兴人15年。
现象:古玩市场人气“爆棚”
带着三分惊喜七分好奇,上周日上午8点,大学生小杨走进了月河历史街区,看看这边的瓶瓶罐罐,瞅瞅那边的钟表旧书,目光在一个又一个摊位上流连。
“我在社交App上刷到月河‘鬼市’,没想到这么热闹有趣。”小杨到嘉兴读大学后,也曾到月河历史街区游玩,却是第一次认真地逛月河古玩市场。沿着中基路慢慢走,每个摊位都有特色。
83岁的老蒋做的是旧钟表生意,他正中气十足地向顾客介绍着一块手表。两个带着山东口音的商贩并排摆着摊,面前多是瓷器玉器,他们爽朗地说道:“我们全国各地跑,嘉兴这里交通方便,市场也成熟,我们经常来。”江苏宜兴人鲁老伯在嘉兴做了20多年紫砂壶生意,一路随着古玩市场的变迁从育子弄、梅湾街,再到月河历史街区……
嘉兴人对月河历史街区一定不陌生,每周日上午,中基路两侧就摆满了地摊,卖着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有人来“捡漏”,有人来“淘宝”。
“现在年轻人玩钱币的多,听说还搞什么直播,到底头脑灵活。”老祁的两个摊位在街区最西边的小广场上,卖的东西五花八门,有瓷碗、铜锁、钱币,也有老式的录音机、汤婆子等。
“我在月河历史街区摆摊七八年咯。”老祁告诉记者,他是本地人,一开始是因为遇到了“下岗潮”,机缘巧合下入了古玩这个行当,一转眼就做了十几年,“工作时间自由,赚到的虽然不多,维持生计也绰绰有余。”
“做这一行要多看多学,有学不完的知识。”老祁说,“很多摊主是从全国各地来的,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不少。”
“逛古玩市场有很多讲究,是不是内行聊两句就能看出来。”书画家诸葛卫的工作室在一家小店的二楼,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帮朋友掌眼一个黄花木的笔筒。对于楼下的热闹场景,诸葛卫感慨道:“月河古玩市场从一开始就人气很旺,十多年了依然如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古玩市场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说先到先得,东西在别人手上的时候,你就不能询价还价,哪怕看中了也不能出手,只有别人放下了你才可以。又比如成交后不能退货,东西一旦买定离手,无论是买家打眼了,还是卖家卖漏了,都不能事后算账,所以圈内人常说玩古玩是要“交学费”的。
这些年来,也上演了不少传奇故事。古玩界,拼的就是眼力见儿,有人以为淘到西周的宝贝,结果是上周的,也有的东西看着一点不起眼,却卖出了高价。
“纵横古玩界几十年的老玩家都是下了苦功的,但是不论做了多久,总有你没见过的东西。”诸葛卫说,以前曾经看到小摊主从乡下花几十块钱收了只瓷瓶回来,被一位上海来的客户看中了,“摊主随口报了1万元,对方欣然应允,价格说定之后就不能反悔,后来听说那个买家转手卖了40万元。更没想到的是,之后这只瓷瓶又出现在了拍卖行,几百万元拍卖掉了。”
调查:古玩市场的前世今生
在月河古玩市场里转悠的,有混迹古玩界多年的专家,有初出茅庐的年轻古玩爱好者,也有看热闹的游客。
这其中,有一位穿着中山装的老先生,熟稔地和摊贩、古玩玩家打招呼。他是周荣先,资深收藏家、嘉兴市地方档案文献史料研究员。作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迷上收藏研究的收藏家,他一路见证了月河古玩市场的诞生与发展。
古玩交流由来已久,向上追溯,新中国成立前,嘉兴最早的古玩交流市场在茶馆里。在桌上放一个篮子,古玩在篮子里,盖上一块布,放一个香炉在桌上,沏上一壶茶,这就是古玩玩家的标志。其他古玩玩家看见了就会一起交流,这样的集聚就是古玩市场的雏形。
如今嘉兴的古玩市场,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
“一开始,大家热衷于收藏邮票,交换邮票。20世纪80年代初,嘉兴有个邮币卡市场,就在秀州路老邮电局附近,偶尔有人会弄点古玩来交流。”周荣先回忆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集邮市场搬到禾兴路上,搞收藏的人也逐渐多起来,就有了零星的交易。后来,古玩交易集中到育子弄,一些大户租了仓库,路的两边也搭出棚户来,集中经营钱币、瓷器、玉器等。育子弄还带动了花鸟市场的发展,人气越来越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玩市场的管理也越来越正规有序。2004年,古玩市场与花鸟市场分离,搬到了南门菜场。“2006年梅湾街开街,我们又陆续搬到了梅湾街,嘉城集团管理也很正规,租房经营的不怕刮风下雨了,也有越来越多外地的商贩来摆摊。”
一家家古玩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出来,嘉兴也逐渐迎来了古玩市场的繁荣期。
2008年,古色古香的月河历史街区正式对外开放。古玩市场与月河历史街区,也开始了长达15年的共生。商贩和买家,一茬又一茬地来,市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摊贩里一大半来自外地,上海的、杭州的、湖州的都有,还有一小半是嘉兴本地的。”周荣先说,从2008年开始,古玩市场就一直很热闹,疫情的时候停了一段时间,但是大家心心念念,如今一到周日依然摩肩接踵。
很多年轻人慕“鬼市”之名而来,那么为什么古玩市场会被称为“鬼市”呢?周荣先笑着说,古玩界一直都有“鬼市”的说法,“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旧社会,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将家里的宝贝拿出来换钱,怕被别人认出来,就在晚上出来摆摊,天亮就收摊。后来有些人白天要干活,晚上收了工才有空,就会在晚上出来摆摊交易,慢慢形成了规模,“古玩交流总要看清楚点吧,点盏煤油灯影影绰绰的,不知道的人的确会被吓到。”而现在,坊间延续了“鬼市”的叫法,也为古玩市场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探究:扬名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古玩市场在全国各地其实并不鲜见,北京潘家园、西安古玩城、南京夫子庙等等。嘉兴的月河古玩市场为何能吸引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贩和买家,在长三角远近闻名呢?
月河古玩市场能够坚持15年不衰,并且在长三角“闯出”名声,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
悠久历史为古玩市场奠定基础。纵观全国知名的古玩市场,多是在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嘉兴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走来,有着1790余年建城史,民间素有收藏之风。明代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的藏书楼天籁阁,正是嘉兴收藏史上的一抹高光。天籁阁坐落于明代嘉兴府近旁,其中遍藏历代法书名迹、金石鼎彝,素有“三吴珍秘,归之如流”的美誉。昔日海内风雅之士,取道嘉禾,必高会于此。天籁阁一度成为江南地区书画收藏、文化交流中心。收藏是交易的基础,交易则为收藏价值的体现。收藏之风也延续至今,逐渐形成了古玩交易的氛围。
区位优势助力古玩市场的发展。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交通四通八达,与上海、杭州、宁波、绍兴、苏州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过去走水路,摊贩坐船来嘉兴,后来有了高铁就更方便了。“商贩走南闯北,肯定要选一个交通方便的地方,不管是从上海、杭州,还是北京、西安,现在坐高铁过来都很方便。”周荣先和不少外地来的商贩交流,交通方便是很多人选择嘉兴的重要原因。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聚集了长三角各地的买家,为市场不断提供鲜活的动力,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良好的服务为古玩市场提供发展土壤。一边是古玩市场的市井气,一边是城市管理的秩序,如何平衡?月河古玩市场依托月河历史街区,有着专业的管理团队。市场形成之初,嘉城集团就将摊贩们聚集起来,在尊重古玩交易市场本身规则的基础上,规范业态、规范管理,并由保安、专职消防队统一管理。“为了管理更方便快捷,摊贩们可以通过小程序线上预约摊位,分长期摊位和临时摊位。”嘉兴市城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资产二部经理高王颖说,服务总是在细节处,为了方便摊贩,嘉城集团还准备了免费的四轮板车帮助运送。
月河静静流淌,如月抱城,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大运河静静流淌千年滋润两岸,月河亦是安静地见证古玩市场的变迁。古玩行业的发展,也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夏志梅
责编:吴晓宇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