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编者按:40年前嘉兴撤地建市。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人文专题部设立“四十年·我的嘉兴记忆”专栏,欢迎踊跃赐稿,来稿请发邮箱:921554097@qq.com,我们将择优发布于读嘉·人文、《嘉兴日报》副刊,一经录用,即有稿酬。
今天要推出嘉兴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富华的回忆,她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区域文化研究,是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自从2000年嘉兴学院成立之时起,她就在这里工作,可以说,她亲眼看着嘉兴学院和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文,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和湖州市。
2000年3月22日,以嘉兴城市命名的大学——嘉兴学院成立。
回望历史,无论是从冠名还是从历史沿革来看,嘉兴学院与嘉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嘉兴40年的发展变迁史中,嘉兴学院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一
1984年嘉兴高专建设现场
嘉兴与嘉兴学院的渊源,要从更早的时候说起。
嘉兴撤地建市后,城市向西拓展,开辟文教区是当时“文教兴市”的重要举措。文昌路和文教区所在地,原属南湖乡真如村,传说原有明兵部尚书项忠的墓,占地40余亩,墓地中建有项忠祠。清代中期,这里是嘉兴城南凭吊先贤的地方。新中国成立时还留下项坟头、白毛墩、王庵浜、大船浜等地名和自然村。规划中的文教区当时还是一片农田,水电不通,道路不通,环境非常艰苦,但项目还是按期启动。1984年6月,嘉兴第一所普通高校——嘉兴高等专科学校(下称“嘉兴高专”)开始筹建,占地160余亩。按照嘉兴市“边筹建、边办学”的要求,1985年暑期即开始面向全市招生,初设工业与民用建筑、纺织工程和发酵工程3个专业,共300余名学生。1987年4月14日,浙江省教委正式批准建立嘉兴高专。学校的建立寄托着当时嘉兴五县二区300万人民的大学梦。在随后的十多年间,嘉兴人民举全市之力,众多社会名流也心系桑梓。1992年,时任旅台嘉兴同乡会常务监事的张子良先生资助50万人民币建造张子良教学楼;同年12月,嘉兴乡贤查良镛(金庸)先生捐资300万港币建造金庸图书馆;1994年4月,金庸图书馆建成,查先生亲临落成典礼,并题词“感我桑梓赐以嘉名,愿以菲薄助振斯文”。
1986年,与嘉兴高专同步建设的文昌路落成。当时的文昌路东起城南路,西至嘉兴高专,长1125米,五年后延伸到二环西路,宽18米,长1510米。文昌路两侧,大中专学校林立:1985年3月,文昌路南侧的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获准设立;同年,文昌路西南的浙江会计学校成立;1986年6月,文昌路北侧、紧邻嘉兴高专的嘉兴教育学院成立;当年在文昌路两侧的还有嘉兴市委党校、郊区教师进修学校,附近还有浙江省农村金融中等专业学校、嘉兴工商银行干校等学校。至此,文教区终于名至实归。
上世纪80年代经专校门
1985年,远在建德梅城的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开始筹建嘉兴新校,选址在嘉兴高专南面,占地近300亩。这是嘉兴市政府引进的首个高校,肇始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87年夏,学校结束了建德梅城27年的办学历史,本部迁至嘉兴,1992年正式更名为“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下称“浙江经专”)。当时筹建新校的老师都看到,浙江经专迁至后,因为修建学校,东校门前才开始修路,这便是越秀路的雏形;后来一些商店和单位才陆续搬迁或开设,越秀路也随着校园的建成日渐规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条块分割、重复设置、效益不高等弊端,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进行合并重组、升格变迁成为历史必然。1999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发文,同意浙江经专和嘉兴高专联合组建本科院校,嘉兴由此开创本科办学时代。当时,筹建嘉兴学院是1999年省教委的一号工程,也是嘉兴市政府当年13项重大项目之一。2000年3月22日,这一天在嘉兴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注定应该被铭记。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浙江经专、嘉兴高专联合组建成立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嘉兴学院,自此,嘉兴历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横空出世。
嘉兴学院成立大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嘉兴进入从“中山路”到“中环南路”时代,提出“北控南移,东进西拓”的城市规划发展策略。顺应城市发展需求,嘉兴学院开启了学校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新篇章,从2000年至2004年,学校先后并入了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本科专业从组建之初的7个增长到25个,在校生由组建之初的3900余名增长到12000余名,一举跨入全省15所万人本科大学行列。
此时,嘉兴西拓工程如火如荼。80年代中叶,毗邻文昌路又修建了贯通南北的越秀路;90年代,中环南路贯通工程启动,320国道改道外迁完成;进入新世纪,城市继续向西拓展,文昌路越过二环路,直到新辟的物流市场。如今文昌路又向西延伸,抵达南郊河东岸,文昌路西段已成为经济开发区的主要干道。
想来在嘉兴学院读过书的人都会记住文昌路和越秀路,纵横两条路,浓缩了大学生活百态,书写了一座城市和一所高校的书香文脉;对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讲,这里不仅仅是热闹拥挤的美食街区和购物商铺,更是承载了他们鲜衣怒马的青春记忆。
二
2000年嘉兴学院成立时校大门
嘉兴学院办学伊始,就宣言了大学与城市的休戚与共。汪焕章校长在《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校史》曾这样描述百多年前嘉兴学院的创立动因:“有清末年,废科举而兴学校;于是宁波之孝廉堂一变而为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又改而为四明专门学校。”“民国三年一月”,邬学韶等有识之士,“以宁波为商业巨埠,不可无培植商业人材之地,创议改四明专门为商业学校,定名曰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晚清中国,正值“数千年末遇之大变局”,学校于这一历史进程中创立,顺应时势所需,与国家命运钩连,契合地方社会经济,诸多同仁也多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办学根本。百余年来嘉兴学院始终坚守这一办学初心。嘉兴一直是嘉兴学院发展的坚实依靠,嘉兴学院也从城市文化、思想潮流、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嘉兴这座城市。
2004年,嘉兴市协调支持教育用地1300余亩,助力嘉兴学院搭上高校征地扩建末班车,选址在嘉兴南湖区梁林村。梁林校区扩建工程按“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精神进行,2010年9月底,梁林校区一期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主要为理工类学院组团;2021年夏,梁林二期扩建工程落成,这使得梁林一期、二期终于形成一个整体办学空间。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嘉兴市委市政府在用地报批、土地规划、资金保障、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支持保障。
2021年嘉兴学院梁林校区校门
而嘉兴对嘉兴学院的支持远不止于此。2007年9月,嘉兴市委常委会在嘉兴学院召开,出台了支持嘉兴学院办学的一揽子计划;2018年10月,嘉兴市委又在嘉兴学院召开常委会,作出全力支持嘉兴学院创建嘉兴大学、建设一流应用型高校的战略部署,并设立了9亿元的创建嘉兴大学专项经费。之后,嘉兴市与嘉兴学院进入全方位、高频次、多领域的校地合作新阶段。
这种不遗余力的支持,源自嘉兴深知大学对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意义。40年来,嘉兴不断壮大驻嘉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规模,搭建多种融合发展平台,健全机制体制,让校地融合扎实落地。从1983年至2023年,在嘉高校从1所增加至10所(含引进并落地运行),全日制专本研在校生从三千多人增加到近八万人;引进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机构近10个……已初步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校地协同的高等教育体系。
40年来,嘉兴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历程影响着嘉兴学院,嘉兴学院也用自己的发展成果影响和反哺着嘉兴,实现了“2+4”远大于6 的发展目标。如今,嘉兴学院已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6300余人,教职工1660余人,校园面积1660余亩,设有58个本科专业,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正迈向创建嘉兴大学的征程中。40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0余万人,其中有75%毕业生就业去向为长三角地区,68%在省内就业,35%留在嘉兴就业,平湖师范学院有近60%的学生工作或曾工作在嘉兴小学校长岗位,近80%的学生成为嘉兴小学教师队伍的中坚。
而当一个城市更高质量发展时期到来时,大学与城市的相伴相生就成了刚需。嘉兴城市的经济、产业和文化结构,深刻影响着嘉兴学院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模式,这在嘉兴学院“应用型、综合性”的办学定位中也可窥见一斑,它所聚焦的新工科、中共创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文化等研究领域,也有鲜明的嘉兴地方特色。纵观40年来,嘉兴学院的每一次专业调整和教育资源配置,都离不开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其专业设置也成为嘉兴经济热点变化的风向标。2021年,校长陆军院士领衔的“生命健康智能感知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电子与数字健康重点实验室”,分别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正是紧密对接国家和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触摸流年痕迹,大学与城市的相伴相生绝不仅限于数字的变迁。嘉兴学院相伴的城市,上承马家浜7000年文明,下追2500年文字史和1700多年建城史,历来被誉为人文渊薮、崇文好学之地。一城斯文,浸润校园。嘉兴与嘉兴学院的渊源又岂止这些,城市的风韵和大学的风骨相互影响,深深蕴含在了师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影响不在于号召,而在于每个师生对城市的融入,是直把他乡当故乡的情感认同。历史和现实,昨日的光荣和今天的梦想,正通过一张张年轻的容颜接续叠加,成为城市最有魅力的文化记忆。
编辑:陈苏
图片:富华提供
责编:陈苏
审核:邓钰路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