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宋韵,何以流动传承
读嘉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伟达 陈苏
2023-09-08 09:232.7万阅读


研讨会现场 摄影 张刚辉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如是说。

  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2021年8月31日,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嘉兴,枕着浩荡奔流的大运河,繁华兴盛,文脉悠长。

  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嘉兴作为龙兴和畿辅之地,承袭隋唐时期快速发展之势,政治、经济、文化等取得长足发展,有“南渡诸帝之称首”美誉的宋孝宗赵昚便诞生于此,我国现存最早的镇志《澉水志》也诞生于此,从庙堂到江湖,嘉兴大地自有一派宋韵禾风,至今依然有影响力。

  回到历史现场,嘉兴宋韵文化到底有什么?如今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如何在当下转化这些宋韵文化资源?

  今年8月30日,“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提出两周年之际,梅湾街,嘉兴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了宋韵文化研讨会,文史研究馆馆员、大学教授、机关干部、基层文化工作者、在校学生等齐聚一堂,围绕宋韵文化的发掘、研究和转化纷纷发言。

  这不是尾声,恰是开始。

【一】


南湖湖心岛的马券石刻 摄影 田建明

  嘉兴宋韵文化有什么?

  那么,便去循迹“内容”的所在。嘉兴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且看那些自宋以来的文物、人物、书籍、遗迹,无不诉说着一个王朝的遗韵。

  烟雨楼畔,多宋韵遗珍,苏轼的马券帖石、岳珂的洗鹤石池自带传奇故事。

  宋元祐年间,苏轼任杭州太守时,因好友李方叔生活困顿,便将御赐的名马玉鼻骍转赠给他,而卖掉朝廷御赐的马,日后如李方叔再度转卖,或起争议,所以写下马券帖,作为契据。后来,这份马券被铭刻在四块石碑上。此后,苏轼之弟苏辙、好友黄庭坚又为马券作诗文,马券帖石亦流传各地。直到1946年,保存在嘉兴县学流虹亭的苏轼赠李方叔马券帖四块石头,被移置烟雨楼展出。

  陈列在烟雨楼鉴亭内的洗鹤石池,也就是用来给鹤洗澡的石盆,传是岳飞之孙岳珂的遗物,岳珂闲时喜欢养鹤,追慕君子高洁之风。宋嘉定十年(1217),岳珂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相当于代理嘉兴知府,家住金佗坊,写下为岳飞辨诬的《金佗粹编》。

  漫步嘉禾大地,或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更多宋韵文物,譬如嘉兴博物馆中的南宋重修嘉兴市心弄锡刻板、岳珂所建铜爵的石刻缩摹本拓片,海盐县博物馆藏有九方大宋军印,海宁东山宋墓出土文物,桐乡石门则有东园遗址……这些穿越历史风烟的器物或遗址,携带各自的大宋往事,静待风华重启。


海盐县博物馆藏有九方大宋军印

  宋代文物会说话,那一个个风流俊杰的故事亦传颂至今。

  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三次过访秀州本觉寺,寺内曾建“三过堂”,便与之有关。苏轼为文长老赋诗数首,既有“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变已儿童”这般乡愁之句,也有“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这般慨叹生死无常之句。

  念及嘉禾宋韵风流人物,如果苏轼与“三过堂”关联,那么张先便与“花月亭”关联,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宋庆历元年(1041)任秀州通判,州府副职,对长官有监察责任。他某次因病,未赴府里宴会,生出伤春之意,却写出传世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子城遗址公园有重建的花月亭。

  南宋中兴之主孝宗生于秀州,陆游入川前路过花月亭,沈括《梦溪笔谈》部分写于嘉兴,常棠在澉浦编纂《澉水志》,赵孟坚在广陈画梅兰竹石,朱熹弟子黄榦、辅广在今天的桐乡一带讲学,余韵影响数百年……

  宋代嘉兴,内有运河,外向大海,已有通商之风气,澉浦港名声渐起。宋淳祐六年(1246),澉浦设市舶官,四年后,设市舶场。“宋时为对外通商港口,与阿拉伯、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地方文化研究者徐培林在论文《澉浦——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说:“南宋时建都杭州城,澉浦为畿辅之地,又因近处白塔潭淤塞。澉浦作为杭州湾北岸唯一的海港兴旺起来,开始大规模的海上航运,开启了古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

  “嘉兴的宋韵文化是有内容的,嘉兴对这块工作是重视的,嘉兴学者对此是有研究和贡献的。”嘉兴市政协副主席、市文史研究馆馆长王登峰认为,首先明确“干什么”,要围绕“国之大者”“市之要者”立论建言,整体上形成一个能够体现嘉兴底蕴和实力的宽广视域。其次明确“怎么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作为研究宋韵文化的立场方法。最后明确“看什么”,要重点探究爱国主义、民族认同、包容开放、人文关怀等蕴含在宋韵文化中的精神实质。

【二】


杉青闸遗址,史载宋孝宗出生于杉青闸官舍 摄影 田建明

  怎样看待嘉兴宋韵文化?离不开“在场的”和“超越的”两种眼光。

  所谓“在场的眼光”就是立足宋代,深度挖掘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精神,跳出地域空间,同时,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在国家和世界背景下看宋韵文化。

  “宋代是嘉兴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是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的观点。

  在崔泉森看来,嘉兴在中唐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嘉兴农业水利工程进一步推进,逐步成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吴越国保境安民政策对嘉兴的水利建设与农业开发以及社会稳定有利,但吴越国相对狭小的地域制约了嘉兴进一步发展,“宋代为嘉兴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嘉兴有机会发挥以运河为中心的交通优势,融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潮。”

  “赵宋南渡,宗室巨宦随之而至,沿漕渠而东,散处秀州各地。”崔泉森说,由于大运河在南北交流上的特殊作用,南宋初期大量北方人口移居嘉兴,这些世家大族来自河洛与齐鲁地区,为嘉兴注入了厚重的中原文化基因,推动嘉兴市镇的兴起与发展,科举、技艺和文明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促进了嘉兴地域文化主体意识的形成。

  宋孝宗赵昚生于秀州(今嘉兴)杉青闸官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被立为皇太子,同年登基,成为南宋第二位皇帝,并为嘉兴政治地位的上升埋下伏笔。“嘉兴地区在五代时期首次设置郡级机构秀州,在北宋政和年间,秀州获赐‘嘉禾郡’,南宋宁宗时期,秀州两经升格,先于庆元元年(1195)升为‘嘉兴府’,后于嘉定元年(1208)升为‘嘉兴军节度’,地位一步步提升。”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杜可心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嘉兴的升格不仅得益于皇权附加的政治意义,也是当地经济、地理、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国家政治军事形势变迁的结果。从秀州到嘉兴军的沿革历程可以看出,在皇权的操纵下,宋代地方郡级行政区升格更加普遍化,以致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秩序和实用价值,也对后世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所谓“超越的眼光”就是要以大历史观来研究宋韵,看到宋代承前启后的发展与影响,关注宋韵文化的社会性,将弘扬宋韵文化与推动当代发展相结合。

  正如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的,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它体现一种积累、沉淀和传承。

  譬如嘉兴南湖学院教授李瑞明立足嘉兴,从中唐贤相陆贽展开,陆贽及其奏议自从北宋以来一直是士人效法的典范,而祭祀陆贽的宣公祠从南宋以来一直是垂范地方的榜样。在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陆贽与宣公祠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陆贽的家乡嘉兴,在历史的不断积淀中,直接形塑了嘉兴的地方文化品质。“从南宋景炎三年(1278)嘉兴创建宣公祠,到2021年嘉兴重建宣公祠,700多年的时间里,宣公祠有了时代意义的反省与呼吁、地方社会士民的教化等多重性内涵,而陆贽的身份在士人、学者与官员之外,更成为一种品德、气节的象征,有利于砥砺廉隅、提拔寒俊,推动文教社会的构建。”


南宋赵孟坚《墨兰图》现藏故宫博物院

  嘉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沈蕾从世居海盐广陈(今属平湖)的宋代绘画名家赵孟坚切入,既关注到他以墨笔绘就梅兰竹石,以墨水仙开宗立派,是宋画从画院工细写实风格向文人画潇洒写心转向的关键人物,也注意到他的后世影响,“我们在关注明代项元汴‘天籁阁’书画收藏、清代张廷济金石收藏的同时,如再往前上溯,赵孟坚可以说是早在南宋时期即开嘉兴地区书画、金石收藏风气之先的先驱,他预示着元代以降文人绘画的全面兴起,标志着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海盐县澉浦镇文化站原站长周乐训对我国海运世家澉浦杨氏家世进行考辨,“澉浦杨氏作为海运世家,凭借其纵跨宋元明三朝、历经数代人的航海活动,广泛的海外贸易网络,以及杨氏家族庞大的财力、物力和精湛的航海技术,堪称‘中国海运第一世家’。澉浦杨氏又是一个‘喜音律’‘善觞咏啸歌乐’的世家,为我国戏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杨氏的故事是值得研究与传承的。”

  陆贽是唐人,赵孟坚是宋人,杨氏则在元代做大,他们的影响或穿过、或始于、或承袭宋代。由是观之,讲宋韵文化又要超越宋代,既要追溯宋韵文化背后的成因,也要留意宋韵文化之后的流向。

【三】


月河七夕相约宋韵市集 摄影 俞中岳 徐志达

  研究提炼嘉兴宋韵文化基因,传承与保护嘉兴的宋韵文化,对提升嘉兴文化生活品质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新时代嘉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宋韵文化,何以“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学术上,深入梳理研究文献史料、历史遗存,深度挖掘提炼宋代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百业发展中的应变之韵、人文之韵、审美之韵、物质之韵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精神,为宋韵文化资源转化提供支撑。

  嘉兴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嘉兴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富华提出了宋韵文化的五个研究方向,即宋代嘉兴运河研究、宋代嘉兴港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两宋嘉兴士大夫群体研究、宋代嘉兴市镇研究、两宋嘉兴理学研究。换句话说,这几个方向,便是嘉兴宋韵文化的宝藏库。

  赋能上,打造宋韵IP,凝练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推动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几年前,嘉兴提出禾城文化复兴行动,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展示,进一步打响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古城文化、史前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宋韵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禾城文化复兴汇流。

  嘉兴市委统战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袁斐建议嘉兴立体化创新打造“一河、一港、一阁、一路、一展、一书”六张金名片,即创新整合大运河宋韵文化资源,讲好落帆亭、杉青闸、北丽桥、月波楼、三塔塘、金明寺等故事;创新挖掘澉浦港宋韵文化特质,发挥《澉水志》、九方大宋军印等价值;创新利用天籁阁(旧藏)内蕴的宋韵文化标识,深耕嘉兴藏书楼文化;创新打造宋韵文化精品线路,追踪赵昚、苏东坡、张先、沈括等人在嘉兴的历史遗迹;创新举办宋韵文化主题展览,做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中的宋韵文章;创新传播宋韵文化金庸读本,整合“射雕三部曲”和《天龙八部》等故事,传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


宋韵童“画”之同绘青绿 陈睿阳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讲师金武则就运河古镇的特色打造提出了想法,“最典型的宋韵文化遗存莫过于繁盛于宋代的嘉兴运河古镇,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运河古镇已失去往日的宋韵芳华,“建议从嘉兴运河古镇宋韵空间的营造入手,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构建杭嘉湖运河文旅一体化游览路线,激活运河古镇街区空间,从微观上营造宋韵网红空间,引入适宜的商业力量,复兴千年运河古镇。”实际上,桐乡古镇崇福、海盐古镇澉浦在宋韵特质上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宋韵崇福已是“风雅桐乡十二乐章之一”,澉浦古镇亦一直想做澉浦港、《澉水志》等相关文旅文章,当然还尚缺品牌点位的打造与传播。

  嘉兴学院讲师黄胜红在论文《宋韵文化图形在浙江形象构建中的符号表征与传播》则从宋代图形的传播与转化的角度切入。宋代许多图形设计经久不衰,至今仍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建构“宋韵文化图形的识别系统”,打造“具有文化影响力、高识别度、高情感”的宋韵文创品牌,带动宋韵图形消费,在文化交流中展现独特的城市形象。

  意识上,塑造新的文化认同,增加公众对嘉兴宋韵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富华更看重“塑造新的文化认同”,“要有自觉的地方意识、突出的历史意识、深厚的文化意识、鲜明的问题意识,立足宋韵文化而超越宋韵文化,兼具嘉兴特色与世界眼光,既要通过大量材料回到历史现场,也要有体系地解析、归纳与判断,叙述历史演进的同时,也要注重服务于当下”。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万丽唯、段咏江、丁静雯在论文《IP介入嘉兴宋韵文化传承发展的构建研究》中,分析了当前嘉兴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社会公众对嘉兴宋韵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还不够强”,他们分析嘉兴市内及周边城市对如苏轼、海宁钱塘江潮、瓶山、子城、杉青闸等嘉兴宋韵文化认知情况时发现,很多嘉兴宋韵文化的知名度并不高。

  为此,他们构建了一个“IP定位孵化—IP生产运营—IP传播变现”的发展路径,希望“为推动宋韵文化传承、转化提供更多的可能和空间,增强嘉兴人对宋韵文化的共鸣和认同感,助力塑造特征鲜明、灵魂丰满的千年宋韵嘉兴城”。

  金武在杭嘉湖运河文旅一体化游览路线的探索中,提出共建策略,建议政府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设。在对嘉兴运河古镇的调研中发现,古镇原住民,特别是老人大多对文化古迹具有深厚而浓郁的感情,“设计之初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心声,运用POE(即使用状况评价)的理论对街区设计和现有居民的使用需求、审美需求和心灵需求进行思考来达到契合”,以此让社会公众拥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2023年9月8日《嘉兴日报·江南周末》报道

编辑:陈苏
责编:许金艳
审核:邓钰路

评论·97
和平路口
来自浙江嘉兴2023年9月19日
👍
136***268
来自浙江杭州2023年9月14日
很好
Silversw
来自浙江杭州2023年9月9日
单车铃声
来自浙江嘉兴2023年9月9日
新安蓑笠翁
来自浙江杭州2023年9月9日
关注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