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九站,一起走进
平湖市新仓镇杉青港村
来看“村游记”
(点击观看视频)

【乡村故事】
源头治理
再现江南水乡的昔日之景
“杉青港阔水清涟,云树苍茫远近连。日暮渡头鸦影乱,一篙春涨好撑船。”清末诗人周光瑞曾抒怀赞美杉青港的美景。
走进位于平湖市新仓镇的杉青港村,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杉青港,它宛如一条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腰带,波光粼粼、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树影婆娑。
“以前可不这样。”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马水根来说,村里的母亲河杉青港多年来的变化他一直看在眼中、放在心里。回忆起曾经的杉青港村,村里的景象与现在截然不同。“当时,杉青港村因养猪、养虾和珍珠养殖而致使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过去,这里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猪赚钱”也成为当地口耳相传的“致富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着种发展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养猪业带来的恶臭和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气味难闻,平时连窗户都不敢开。”这成了当时村民们的普遍感受。
2003年起,以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工程为契机,杉青港村直面村里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农村环境问题,开始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之路。
“水是杉青港村最具特色的核心资源和发展优势,要从根本上开始治理之路。“据杉青港村党委书记朱军介绍,从那时起,村里开始积极推进杉青港连片水系的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河湖的美丽蝶变。此后,杉青港村全面启动违章猪舍拆除和污水管网建设工作,累计拆除2万平方米,从源头进行铁腕治水。
马水根作为村里最先主动拆猪舍的村民之一,他说:“不养猪,说没有损失那肯定是假的,但是我们也感受到环境污染确实严重。但是,自己的家当然要自己来爱护嘛,只要大家一条心共护生态环境,村子才会有更好的未来。”他还积极参与了村里的“护河团”,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平时我们也会东奔西走,对家门前河道的垃圾进行清理,还会对岸边的绿化开展养护工作。”马水根表示,大家起初对治水的态度还比较消极,通过护河队员们的带头示范,邻里乡亲开始意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凝聚起共护家乡河的共识。
经过持续治理,如今杉青港的水质连续保持Ⅲ类及以上。一港平阔、清鉴如镜,鹭鸟蹁跹、鱼游春水,漫步于此,梦里江南水乡的昔日之景再度重现。
“今年,平湖市游泳队来我们青衫港训练,他们都连连夸赞这里的水质在平湖也是数一数二的呢。”说起如今的杉青港,马水根一脸的骄傲。
以文会友
浙沪一家情谊绵
一座古桥一条河,一岸景色一幅画。
杉青港悠悠流淌了千年,仁寿桥的故事传唱了百年,历久弥新、传承不衰。绵延深厚的文化底蕴、仁孝勤勉的人文生态是岁月长河给予杉青港村的珍贵馈赠。
近年来,杉青港村深入挖掘以“白鱼望娘”为主的孝道文化、以许明清烈士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姚士恒为主的清廉文化,以渔稼耕读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以张天鑫为代表的冠军文化等,在杉青港水岸形成可以看得见的人文风景。
文化,如清风细雨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这个村子和村民们的性格。
今年54岁的刘培珠是村文艺队的骨干,她说,自己从小就爱唱戏,干活忙碌的时候嘴里也总忍不住哼哼。那时小小的她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小小心愿,她常常想,哪天站在戏台上,正儿八经地唱出戏,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当时光流转,当日渐兴盛的杉青港村,也萌生出一个梦想“组建文艺表演队伍,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时候,刘培珠知道她的机会来了,她的梦想终于可以重新起飞了。2008年,溢满艺术细胞的刘培珠加入了村文艺队,名正言顺地站在了舞台上,让大家看到了她的表演。
从那以后,杉青港人的文艺热情也越发活跃了起来。越剧、沪剧、小品、打莲湘……说起文艺队的拿手节目,刘培珠就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以‘家庭和睦、善待老人’为主题,原创的小品《家里有个老宝贝》是村里每年举行的‘白鱼望娘’节的指定演出节目。”“最忙的时候,我们是上午、下午、晚上三场演出连抽转,我们的节目很受大家欢迎。”……如今,杉青港村成了平湖有名的“文化村”,刘培珠也已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戏骨”。
随着乡村的发展、城乡的融合,杉青港村文艺队也不再止步于乡村的舞台,也常常有机会走进城市的大舞台,展现农村的美好新生活。“现在,我们的演出足迹早已遍布了整个平湖,我们还常常去隔壁上海金山文化交流走亲。”这些年来,刘培珠所在的文艺队一年演出约150场,其中近一半在上海进行。
她说,近几年来,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越发频繁了,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她领略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交到了更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花开锦绣
打造城市人的“诗和远方”
杉色青青,染出水陌如蓝;熙熙微风,携来繁花细雨。
美丽风景也成了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孕育出了带动经济发展的共富之花。
杉青港村打造的临沪花卉产业园,是平沪交界的一道独特产业风景。种苗、浇水、移花装盆、打包装车……来到位于杉青港村临沪花卉产业园的平湖花好园艺公司,看到的便是这番忙碌的景象。基地里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将一盆盆色泽艳丽的一品红装车发往杭州、上海等地。
据介绍,在这里购买花卉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特备是受到了杭州、上海等地客户的青睐。“今年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也给我们带了很大的商机,带来了非常可观的销售额。”负责人高兴地表示。
该负责人说,自己是安徽人,种植鲜花已有十多年。2019年,看中杉青港村毗邻上海、环境好的优势,他将公司从上海松江区来到了杉青港村。“接下来也会根据客户的需求,多种精品高端花卉。” 杉青港村便利的交通以及优质的服务让他决定生根于此,也让他坚信未来会有更好的前景。
曾经的杉青港村只是一个纯农业村,2016年起,为了发展美丽经济,村里开始从上海引进花卉种植产业,建设临沪花卉产业园。接下去几年,杉青港村的花卉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园区面积已达850亩。
花卉产业的发展确确实实给杉青港村带来了人气与收益,也壮大了村里集体经济。“村里集体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富民也有了新出路。”朱军说,得益于千亩花卉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村民不仅能进行二次分红,还有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收入不断上涨。
今年78岁的宋阿邱便已在平湖艳英园艺有限公司工作了五年多的时间,主要干些花卉的松土、搬运等活计。“离家近,工资也不错,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在花卉产业园干活。”宋阿邱说,他算过一笔账,依靠千亩花卉产业园他能有三笔收入,一是村里二次分红的收入;二是土地流转的费用,家里五亩多的土地一年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三是在园区打工的收入,一天100元的收入能让他一年增收两至三万元,让他也觉得很满足。“年纪大了,家里也没什么事情可忙,有了这份工作,收入不错,真是再好不过了。”
和宋阿邱抱着一样想法的人,在杉青港村有150人左右,借助临沪花卉产业园,这些村民们平均每人每年能增收25000元左右。
除了看得见的直接收益,花卉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的发展,打响了村里的名气。花卉产业吸引了不少游客过来,不少村民发现了这个商机,也间接促进了周边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致富增收。
依托杉青港村的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去年12月,总投资2.5亿元的“郁野·杉水客”田园旅居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项目总面积约1500亩,涵盖了农业、高端民宿、亲子乐园、特色餐饮 、水上运动、国际种源高端花卉基地等内容。
“这个综合性文旅项目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致富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浙沪等周边地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满足城市人的‘诗和远方’。”朱军说道。

乡村好不好,村民说了算
来看村民们怎么“夸夸我们村”!
(点击观看视频)
【村游日记】

总策划:沈炳忠 杨志勇 杨洁
监制:金周斌
编辑:黄寅佳
责编:羊丰伟
审核:杨洁 金周斌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