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明代项元汴《梵林图》南京博物院藏
一座天籁阁,半部中国书画史。
项元汴与古为徒,取毕生财力购藏天籁阁藏品,遂成收藏界“顶流”。
这位中国古代最大的私人藏家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在其收录的1700余件珍贵的元代及以前卷轴、册页数字图像中,天籁阁旧藏多达260余件,所占比例之高,在历代藏家中绝无仅有。
“大系”与天籁阁怎样双向奔赴?项元汴对中华文化有着怎样的贡献?
11月24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嘉兴学院、嘉兴南湖学院联手主办的“2023首届‘天籁阁’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与天籁阁”为主题,活跃于艺术史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高校、文博机构和嘉兴本土的文史专家展开“头脑风暴”。
这座项元汴故乡、天籁阁故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讲好“大系”与天籁阁的故事,真正实现“天籁重光”,唤醒悠久醇厚的嘉兴文化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顶流”项元汴是怎样炼成的
明代马图《项元汴小像》上海博物馆藏
项元汴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的嘉兴,是反映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
明中晚期的嘉兴,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最繁荣时期,市镇经济兴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项元汴就生活在拥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嘉兴。
嘉兴市图书馆馆长沈红梅在与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中说,天籁阁主人项元汴的成长跟他的家庭、跟嘉兴这个地方,跟所处的时代密切关联。
当时文化特别繁荣,社会价值观多元,科举不再是唯一的进阶途径,文化人不仅可以通过作品获得社会认可,也可以通过文化产品买卖获得财富。
项元汴及天籁阁出现在嘉兴,绝非偶然。
嘉兴博物馆刘云峰谈及此,当时,皇家对书画艺术创作和鉴藏并不重视,民间收藏逐渐兴起。江浙地区,是文人画兴起的地方,自古有私人藏书和艺术鉴藏的传统,“士慕文儒师古好学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嘉兴逐渐成为江南艺术文化交流的中心。
项元汴从十四岁开始接触收藏,终其一生,成为名满海内的大收藏家。
他的天籁阁藏着天下至宝。如藏书,特别是宋元古籍之富且精,历代藏书家望尘莫及。乾隆年间,清宫所藏最佳版本图书编成《天禄琳琅》,项家旧藏约占三分之一,留传至今的宋代《唐女郎鱼玄机诗》《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等都是中华书籍史上的绝品。如绘画,品质高,多为传世精品,往往代表一个时代绘画的最高成就,大量五代前传世书画、丰富的宋画收藏享誉海内。如法书,精品云集,从“二王”至宋,历代名家真行草篆隶无所不包。精品古籍、书画、金石彝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门类,项元汴藏量之富、藏品之精、品类之多独步天下。明著名书画家文嘉称,“东南名迹多归之”,嘉兴府志也说,“三吴珍秘,归之如流”。
项元汴收藏的书画、图籍,传承有序、系统完备,为后世勾勒了明以前千年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薛永年认为,研究书画鉴藏活动能说明中国文化是如何传承的,项元汴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样本。
项元汴是有特殊代表性的布衣收藏家,他把收藏视为生命,也有判断画的真伪、艺术的高低的能力。他的收藏从古到今,非常系统,就像博物馆一样,他专收精品名作,非常重视文人书画。
项元汴汇集法书名画,有守护、传承之功,同时,天籁阁滋养了董其昌、仇英等书画名家,他的记载和题跋,也为研究美术市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天籁阁模型
都说“富收藏”,独步天下的天籁阁可以说是钱“堆”出来的。
那么,项元汴的钱从哪儿来?项元汴从事什么行业能够支撑富藏天下的天籁阁?
嘉兴市文史馆馆员、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分享了项元汴的“致富之路”,天籁阁的成功当然与项元汴个人能力密切相关,但从本质上看,明代嘉兴社会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成就了项元汴和他的天籁阁。
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项家从事的是质库业。
质库是明代江南主要的金融服务业形式,又称典库、质舍,以实物抵押发放贷款,类似于典当,但规模比典当铺大很多。
项家从项元汴父亲项铨起开始经商致富。项元汴生活的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嘉兴,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手工业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主的纺织业,是嘉兴的重要产业,通过运河水网链接着嘉兴和全国市场,为嘉兴创造大量财富。
当时,嘉兴经济快速扩充,运河沿线乡村参与商业活动的农户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社会对资金呈现广泛需求,嘉兴城乡遍布质库,特别是项元汴晚年的万历年间,社会财富加快向金融业转移。
选择质库业,项家可以说是站在时代的风口上。
顺应时代,善抓时机,选准行业,诚信经营,勤俭持家,沈红梅以为,项元汴这个科举世家的叛逆者,弃科举而从商,是一位经营有道的时代弄潮儿。
所以,不过几十年,项家从不算富裕的家庭,成为全国有数的富豪。项元汴也成为嘉兴金融业的始祖。
项元汴到底富到什么程度?
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记述,当世居首富的十七家,首等居前者都是王公大臣、达官显贵,或世袭、或巧取豪夺获得。民间靠自身力量经营致富列入首等的仅嘉兴项元汴、无锡邹望、安国、山西三姓等几家。项元汴是其中翘楚,其所藏古玩、金银实胜于别家。
幸运的是,首富项元汴没有像其他富豪一样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是把大量财富投入收藏,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作出巨大贡献。
因善经营而致首富之一、喜收藏成独步天下的私人收藏家、擅书画而成地方画派的先驱者,热心爱才而提携了明末不少独树一帜的人物。沈红梅感慨,“只占一项便可留名青史,项元汴独占四项。”
“大系”和天籁阁如何双向奔赴
“大系”嘉兴特展 张启帆摄
在研讨会上,有一项成果《嘉兴天籁阁绘画、书法藏品目录》:项元汴藏品迄今统计,存世天籁阁绘画藏品798件,入编“大系”246件,书法藏品387件,入编“大系”17件。一幅幅画作,一件件法书,讲述“大系”与天籁阁的传奇,一组组数据,彰显“大系”与天籁阁的密切关联。
因为有项元汴,许多今日入编“大系”的名画珍品得以传世留存至今;因为有“大系”,项元汴那些在国运动荡之际径流百出、散佚浮沉的藏品,得以凭借新科技手段重新汇聚,天籁阁旧藏在全球范围内的收藏分布情况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
“大系”与天籁阁一次次地碰撞出火花。
2022年夏,嘉兴首次举办“大系”特展,项氏“旧藏”在天籁阁旧地嘉兴数字化“重聚”;同年9月,“大系”特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辟“天籁重辉”单元,呈现天籁阁法书旧藏,对旧藏绘画专门标注,凸显天籁阁收藏与“大系”的重要关系,讲述项元汴在保存和延续中国古代书画、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的巨大贡献;今年3月,“大系”成果展研讨会和天籁阁专题讲座亮相国博;今夏,“大系”嘉兴特展“盛装”回归,以“古代人物画与服饰生活”为切口,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优势产业之间寻找契合点,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转化、发展展开探索。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许向群认为“大系”与天籁阁作为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化赓续的历史见证,“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今绘画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弥足珍贵。”
“大系”是修艺术之典,传文化精神的规模宏大的实践行动,天籁阁冠绝天下的收藏,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乃至人类文明的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以项氏收藏为核心的文化鉴赏交流活动,不仅构成保护文物和修身养性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
许向群讲述了“大系”和天籁阁的“双向奔赴”。
“大系”为中国历代绘画研究奠定百科全书般的索引作用和文献价值。天籁阁丰富的收藏是“大系”图像资源的重要来源和支撑,分散各地的藏品也借助“大系”重聚,为项氏家族研究,挖掘天籁阁收藏的历史文化意义奠定坚实的图像基础。
“大系”的编纂过程就像是一次追寻海外散佚名迹的学术交流行动,荟萃图像与研究文本的丰硕成果,形成图文并茂的互文阐发。而项氏“真赏”的收藏原则和境界,让天籁阁成为一部涵盖古代至晚明的书画艺术的精品总集。旧藏中的题跋、钤印等资料文献的流变考察,为“大系”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和历史记载,天籁阁的收藏管理及项氏家族的“文化圈”,为探索藏品背后的社会风尚、人文特征和文化承载提供有力依据。
“大系”的编纂为学术研究的固本开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大系”的学术视野和编辑思路对天籁阁研究有启发和互鉴价值,可将天籁阁及项氏家族的收藏个案,放在更加综合宽广的文化形态中去研究。
“大系”与天籁阁收藏对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建设优秀的文化传承体系有卓有成效的贡献。许向群认为挖掘“大系”与天籁阁的历史文化意义,对展示浩瀚深邃的中国文化风采,唤醒悠久醇厚的嘉兴文化记忆,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何“天籁重光”
2023首届‘天籁阁’学术研讨会 嘉兴市委宣传部提供
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发扬时代精神。近年来,嘉兴着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项元汴及“天籁阁”无疑是嘉兴独一无二的超级IP。
目前,嘉兴正在推动以天籁阁为核心的文化地标建设,筹划每年一次的“大系”嘉兴特展的同时,深化与“大系”项目组的合作交流,打造“永不落幕的大系”。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办好每年一场的“大系”与天籁阁学术研讨会,希望在2025年项元汴500周年诞辰时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弘扬。
在项元汴及天籁阁研究上,项氏家集、嘉兴历代书画家名录以及嘉兴书画著录书等课题正在进行。据沈红梅介绍,“项氏家集”将辑录项氏家族的年谱、家谱以及著作等文献资料,结集影印。
另外,嘉兴学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中心作为全国唯一冠“大系”之称的研究中心,是“大系”与天籁阁研究的重要阵地。目前,明清嘉兴书画名人群体研究、明清江南乡镇中的艺文生态研究、宋代江南山水画发展史研究等课题已立项。项氏家族、项元汴旧藏及其时代、明代江南(嘉兴)书画流通、明清嘉兴地区碑帖收藏、明清浙西家族文化与女性艺文活动等也被列入研究方向。
2025年是项元汴500周年诞辰,也是“大系”项目实施20周年,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
明 项元汴《柏子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何讲好项元汴及天籁阁故事,让“天籁重光”?如何进一步挖掘“大系”与项元汴天籁阁收藏的重大历史文化意义,传承和彰显传统文化精髓,促进“大系”成果的纵深挖掘和横向转化?
首先,在“新时代文化传承”视域下,审视项元汴及天籁阁的研究,挖掘其历史价值及当代意义成为专家讨论的焦点。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张立辰认为项元汴是有思想、有文化的收藏家,眼界高,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识别能力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感谢项元汴这样的藏家,守护了这些丰厚的遗产,给后世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活力资源。”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认为研究天籁阁旧藏的意义在于,由于他们的努力和收藏,我们才没有失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百分之十几的绘画精品,“我们对项氏家族及其天籁阁充满敬仰,古人锲而不舍地对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的精神,感染每一个从事艺术史学习和研究的后人。”
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揭秋意及其导师刘磊认为,项元汴及天籁阁作为中国书画鉴藏史上不可轻视的文化符号,不仅为后人传承古代传统书画留下重要线索,其收藏、保存与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意识,对树立文化自信有时代价值。
著名艺术史专家范景中近日到访嘉兴。他和嘉兴渊源颇深,著有《柳如是集》《柳如是选集》《柳如是诗文拾遗》等,学生万木春著有《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潘中华著有《钱载年谱》、杨亮著有《谈谈诗聊聊画,方薰〈山静居画论〉》,特别是封治国更是项元汴研究者,著有《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范景中认为项元汴对中国书画史太重要了,如果没有他的收藏,很多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标志性书画可能就会丧失,“中华文明重要的维护者和保护者。”他建议花心血研究项元汴,可进一步挖掘天籁阁旧藏的命运。至于史料的缺失,在深入考证基础上,可将项元汴置于历史情境中,如他和董其昌的交往,对其影响,可大胆想象、重建历史情境。“我不是嘉兴人,但提起嘉兴文化,充满敬意。研究项元汴的意义在于挖掘丰富的文化底蕴,让后人意识到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城市,乡土的热爱、爱国的情怀及文化自信自然就生发出来了。”
其次,嘉兴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在“两个文化”的场域下,讲好“大系”与天籁阁故事,尤为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岳钦韬在展望项元汴500周年纪念活动时,特别指出2025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打造“大系”与天籁阁的IP时,要放在这个“大局”中,深度融合革命文化与历史文化。他重点提到厘清抗战时期天籁阁旧藏的流失情况,结合“大系”,讲述战时流失日本的书画情况,并进行综合展示;梳理天籁阁附近抗战纪念资源,形成一条以天籁阁为中心的参观纪念路线。“深度呈现‘两个文化’的交融,映衬‘项氏藏品因世事沉浮、国运不济而散落世界各地,如今国家强盛、华夏复兴,项元汴藏品终于实现了在项氏故里的数字化汇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再次,扎根嘉兴丰厚的书画“土壤”,在历史时空中讲述“大系”与天籁阁的故事。
在天籁阁旧藏中,“元四家”之吴镇《嘉禾八景图》十分特别,它是仅存的表现宋元嘉兴地区风光的实景山水画,从中可看出当时的嘉兴城市面貌及完备的水路网络和江南文人水路。嘉兴市文联的沈蕾梳理了两条贯穿画面的舟行游览路线,《嘉禾八景图》堪称最早的嘉兴旅行导览手册。更重要的是,它集结了诸多嘉兴元素,凝聚了元、明、清嘉兴先贤的共识和归属感,维系着嘉兴人,包括吴镇、项元汴等历代先贤几百年来的乡愁眷恋,“可将之置于历史时空,结合禾城文化复兴及‘天籁阁’为特色的古城文化核心区建设,运用融媒手段,纵贯古今,文旅有机融合,讲好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在数字化情境中,融艺术与科技,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转化,让“天籁重光”。
现象级“大系”特展,不仅带来浩如烟海的中国历代绘画的冲击,也燃起传统文化数字化“重生”的热潮。
杭州博物馆温玉鹏认为“大系”的公众化表达让“精英鉴藏”成为“公众文化”。
那么,天籁阁能否借助数字化重绽光辉呢?
许向群认为,天籁阁书画收藏的数码重生,应作为重点文化项目来进行打造。“大系”的前期拍摄工作已为天籁阁书画收藏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可加大研究投入和扶持力度,收集整理复制书画作品,建立“数字天籁阁”,收藏完整的信息数据库,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再现这一标志性的嘉兴历史文化符号,真正实现“天籁重光”。
《嘉兴日报·江南周末》2023年12月1日报道
编辑:陈苏
责编:许金艳
审核:邓钰路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