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湾,千亿镇!
读嘉新闻客户端记者 黄建东 杨茜 通讯员 徐江彪 俞伟慧 杨立超
2024-01-10 19:438.2万阅读

  千亿镇来了!2024年开年的第10天,这一好消息迎面而来。

  来自海宁经信局的数据统计,2023年1至12月,海宁黄湾镇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24.3亿元,同比增长36.5%,成功跨入千亿镇行列。钱塘江畔的这颗“工业之星”,愈加璀璨。

截屏2024-01-10 19.29.57.png

  事非经过不知难。“千亿,基于多年来各方打下的良好基础,靠的是黄湾所有企业面对风雨洗礼的迎难而上、创新求索,得益于每一个干部群众的凝心聚力、拼搏向前。”黄湾镇党委书记宓舟丹表示,黄湾将再接再厉攀“高”向“新”,为推进嘉兴智造创新强市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6.3万亩,从钱塘江里长出来的土地


  黄湾,现在海宁的工业重镇,在27年前,还是人们口中“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沿江小镇。小镇之小,在于其面积小、经济体量小。

  1997年4月26日,当第一车石料抛向钱塘江江心,海宁这一“向潮水要安宁、向海涂要空间”跨越两个世纪的历史壮举,正式拉开了序幕,也为黄湾如今的破千亿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IMG_6511.JPG

  今年78岁的姚毛东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98年,在海宁市水利局任职的姚毛东被派往黄湾,担任治江围垦管委会主任,主抓尖山治江围垦工程。“搞这项工程在当时来看是迫在眉睫。”姚毛东说,围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治理江河,保护海塘沿岸。

  原来,黄湾地处钱塘江下游,地势开阔平坦,没有遮挡物,而钱塘江尖山河湾的滩涂多变化,一旦涨潮,老海塘无法挡住潮水,凶猛的潮水会顺着高阳山沿岸冲上海塘,损害江道不说,还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个晚上,住在大缺口东面的两个农民正在家里采收蚕茧,忽然,一个潮水翻过海塘冲进来,连人带蚕茧统统冲到了屋后的池塘里,所幸人救起来了。”姚毛东对20多年前的这件事记忆犹新。

IMG_6510.JPG

  治江结合围垦,这是省里定下来的方案,由海宁组织实施,但困难重重。“尖山属于低滩涂围垦,到现场看过去是一片白茫茫的水,即使退潮退到最低,滩涂都露不出来。”姚毛东说,后来大家听从专家建议,选择了抛坝促淤这种方案。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黄湾的鼠尾山与浮子山之间,有一处峡谷,峡谷处是潮水直击的地方,若这一块抛坝不成功,一旦潮水袭来,计划围垦的区域滩涂很难淤长,围垦土地也就无从谈起。但峡谷最深的地方水深有近17米,还伴随着不断袭来的潮水,要在这一处抛坝风险大且成功率低。姚毛东如今说来依旧后怕:“峡谷非常危险,当时镇上也在考虑要不要在这里抛,能不能抛成功。因为不仅要考虑到石头的成本,更要考虑到工人们的安全。”

IMG_6508.jpg

  几经讨论,大家选择利用潮涨潮退的时间差,通过船将石头运进峡谷内,小潮汛来时及时抛坝,连续24小时不停工,大潮汛时保护好已经筑好的大坝,就这样,在连续四个多月的等待与动工中,31万余方的石头抛向峡谷,峡谷封堵成功。

  抛好一片,淤长一片,封堵一片,在“发令号”吹响的那一刻,2000多名围垦人员在现场冒严寒、战酷暑,没有一刻停下。“吃的石米饭,睡的白沙滩,夏天大蚊虫,冬天西北风,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时任围垦指挥部管委会工程科科长尤跃祥说道,就是这样一块块地抛、一点点地围,慢慢地才把滩涂围起来,这些滩涂也逐渐连成片,变成了永久的陆地。

  8年栉风沐雨,围垦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了在尖山河口的围垦任务,实现围垦滩涂6.3万亩。也就是这6.3万亩,塑造了一个新的黄湾镇。这围垦出来的土地面积接近于如今黄湾镇一半的面积,也是如今企业集聚的地方。


  政企同心,点燃熊熊创业“火种”


  6.3万亩从钱塘江里长出来的土地,恰如一颗“湾区之心”镶嵌在钱塘江畔,给人以无限美好的想象。

  一场场怀揣希望的“创业”也在这片土地上打响。

  如今已发展为上市公司的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从外地到黄湾投资创业的企业。“公司总部原来在萧山,2008年,董事长想新上项目,又想离杭州近些,就找到了这边。”企业行政部总经理吕恩君当时还是刚大学毕业入职公司的新员工,谈起“初来乍到”对黄湾的印象,她记忆深刻。

IMG_6517.JPG

  “那时候,我陪着老板沈志刚过来实地看,他很兴奋地指着一块地说,要在这里造厂房,打造一家百亿企业。”吕恩君听罢满腹疑惑,因为他们所到之处都是芦苇荡,走在田埂上,脚边都是叽叽喳喳的小鸡小鸭。“没想到我们真的在这里做成了大企业,没想到黄湾的发展这么给力。”吕恩君笑言:“不过细细想来,这也是水到渠成的。”

  “水到渠成”的评价源于一次次的考验。最让吕恩君难忘的是2012年5月的一个晚上,镇上突发暴风,区域内电力骤停,这也导致万凯新材料生产线异常,安全风险较大、财产损失巨大。得知这一情况,海宁市里、黄湾镇两级政府主要领导火速赶至企业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第一时间组建专班,摸排辖区内企业情况,确保企业“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找到对接人”。类似这份企业遇难关时的及时相助,也坚定了许多企业扎根发展的信心,就像后来沈志刚说的:“我们愿意扎根,并为这里做点实事。

全省规模最大的光伏产业集群.jpg

  有着同样想法的不止万凯。在正泰新能海宁基地M4生产车间里,生产忙、出货忙、研发更忙,“2023年的订单已经排到今年二季度,车间目前是满产的状态。”正泰新能有关负责人笑着说,“千亿目标达成也有我们的一份力哩!”

  2015年,黄湾引进了正泰新能,这是黄湾镇引入的首家新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来了,做好专业周到的服务,是黄湾一以贯之的作风。

  彼时,正泰新能购置了228亩土地厂房,急需办理相关过户手续。让项目负责人没想到的是,在企业过户时,黄湾特地安排专人从早到晚参与协调,还开设了独立窗口,让原本繁杂的手续,在一天之内就办理完成。“在当地政府引导服务下,我们用4个月便完成了厂房改造、设备调试,以及首块组件的下线,创造了行业纪录,建成了全球首家‘光伏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实现当年立项、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事后,见过诸多大场面的企业负责人也是连连感慨。

晶科能源的生产线.JPG

  不仅如此,黄湾还流传着“百亿项目百日建”的佳话。晶科高效电池组件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20亿元,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0亿元,项目一期从开工到生产调试,仅用了100天。这100天的速度与效率,来自服务专班的全天候在线,也来自每周对接会商、每周现场破难、每周工作复盘、每周形成备忘的工作机制。“大到土地、能耗指标解决和电站审批,小到建筑材料供应、运输审批、员工住宿等问题,事无巨细我们都管。”服务专班工作人员表示。

  多年来,黄湾通过建设一窗通拍、全域应用场景,启动实施“政银服务”应用场景,让企业“一站式”办理业务,还开展系列服务企业的走访行动,实现规上企业、网格联系企业全覆盖,动态维护“一企一档”,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持续向前推进。

  每一次服务的“靠前一步”,每一件事项的“有呼必应”,浇灌着黄湾企业深深扎根,为这片土壤创造财富,也助力黄湾实现从100亿到300亿,再从750亿到1000亿的历史性飞跃!


  追“新”逐“绿”,“湾区之心”一路向前


  2023年夏天,大学刚毕业的郑成兵来到黄湾,当他走进火星人集成灶的厂区里,路两旁植被茂密,虫鸣声盖过了工厂设备的轰鸣声,工厂内科技感满满,他说:“这和我印象中的工厂大不相同!”

  在黄湾,超乎想象的“工厂”还有许多。

  在正泰新能的电池车间里,装满电池片或空车前行的AGV,按照设定的行驶路径移动,将物料从上一工序自动搬到下一工序;在浙江鸿翔筑能钢构有限公司的工厂内,智能机器人分布于生产线不同环节,只需设定好程序,切割、装配、焊接、喷涂等关键工序就能自动完成;在万凯新材料的生产车间,一条条管道纵横交错,切粒机有序平稳运行,硕大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工作人员……这些“高大上”的企业,是千亿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泰新能的光伏生产线.JPG

  从围垦出一片“新土地”开始,黄湾便有了追“新”逐“绿”的开始。发展至今,一条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链正全方位延链补链强链,目前,已经打造了以晶科、正泰新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以恒逸、万凯为代表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以火星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及泛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链。

  链上的企业发展欣欣向荣。提起火星人的“智慧工厂”,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伟平的“话匣子”一下收不住了,“我们的各条生产线上,大约有260余台智能机器人担当着‘智造大脑’。虽然一台集成灶的诞生需要经历上千道复杂工序,但通过火星人智慧工厂的高效运作,50多秒就可以完成一台集成灶的装配。”高效的运转也为产品销售大开“方便之门”。去年“双十一”期间,火星人全网销售额4.28亿元,蝉联全网集成灶行业销售额第一。

光伏产业集群,厂房林立.jpg

  黄湾的向“绿”而行,不仅体现在产业的结构上,还体现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上。黄湾三面环水,风、光资源丰富,起初,黄湾利用不能种粮的滩涂,开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这几年随着光伏的发展,又开始积极探索企业屋顶、尾矿、河道等光伏互补新模式,让“绿电”流淌进电力血脉。

  “我们在黄湾搭建了‘控制大脑’,构建了工业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从而让光伏这样的绿色能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地就地消纳。”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袁力表示,截至目前,黄湾镇新建工业厂房光伏安装比例达到80%以上。

良好的生态让黄湾镇成为鹭鸟天堂.jpg

  黄湾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减污降碳“模范生”——成立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建成全国首个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成立全省首个“绿色低碳工业园建设示范区”,投运全省首个用户侧“光伏+储能”项目,并接入新一代配电自动化系统……

多种野生鸟类栖息于塔山坝附近的滩涂.jpg

  多少探索在路上,奋斗、创新无穷期。追“新”逐“绿”的路上,更多火热的实践等待被创造。对黄湾来说,有关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共振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编辑:黄建东

责编:李晓钰

审核:张芬娟

评论·135
139***337
来自浙江杭州2024年1月11日
66
159***924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1月11日
182***206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1月11日
豆豆爸爸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1月11日
👍
????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1月11日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