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则天下安。自古富庶的嘉禾大地,有着“沃野千里”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也紧攥“塘浦圩田”的智慧。
犹记得2021年,嘉兴成为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之一,央视主持人海霞一句“嘉禾万事兴”火遍全网。从此,“嘉”里好“丰”景,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3年,作为“浙北粮仓”的嘉兴又迎来大丰收:2023年嘉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2万亩,粮食总产量100.28万吨。据悉,这也是嘉兴市连续18年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位居浙江省第一。
(一)
江南第一粮仓,为何是嘉兴?
清代嘉兴举人朱麟应有三十首《棹歌》吟诵家乡,其中第三十首专门描写嘉兴稻米丰收的盛况:“秋晚村村社鼓催,登场粳稻尽成堆。年丰可救江淮俭,愿得东屯白雀来。”
风吹稻浪是独属于农人的浪漫,而最懂这份浪漫的莫过于嘉兴。倘若你在11月的时候到过嘉兴,印象深刻的场景里,必定会有冬收晚稻这一幕:
在满眼金黄的“水稻海洋”里,一台台收割机穿行在澎湃的稻浪之间。发动机的轰鸣声如锣鼓喧天,金黄稻粒从机器尾部喷薄而出,成就了嘉禾大地上最为硬核、震撼和丰饶的艺术。
这就是嘉兴——鱼米之乡、浙北粮仓,以浙江1/10的耕地面积贡献了1/6的粮食产量。
在其背后,一个江南第一粮仓的形象,缓缓浮现而出。
循着历史流淌的长河溯源而上,嘉兴自古是重要产粮区。早在7000年前,马家浜的先民们日夜躬耕,四季往复,在嘉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修养生息,繁衍延续,生活主要以籼粳稻种植、捕鱼为主,掀开了嘉兴绵延不断的历史扉页。
三国时嘉兴叫“由拳”,吴黄龙三年(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和为太子,为避讳,改“禾兴”为“嘉兴”,嘉兴地名即从水稻得之。
唐大历年间,大理评事朱自勉赴嘉兴主持屯田,对嘉兴境内“际海茫茫”的“榛荒”之地设屯开垦。据唐代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记载,当时浙西有三大屯区,以嘉禾(即嘉兴)屯区规模最大,设有27屯。屯田第一年,嘉兴屯区的粮食即获丰收,“数与浙西六州租税埒”,粮食总产量与浙西道六州的“皇粮”一样多。经过20多年连续开垦,原来“际海茫茫”的沼泽之地,开发成了“畎矩于沟,沟达于川”的良田沃土。李翰称当时“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史料记载,嘉禾屯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纾解了安史之乱后的粮食困境,又使嘉兴经济地位日渐重要起来,从此成为“一岁或稔数郡忘饥”的鱼米之乡、浙北粮仓。“藏粮于地”一藏千年,福泽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嘉兴一直是浙江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2023年,嘉兴市粮食总产量粮食总产量100.28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32万亩,总产量和播种面积连续18年都是浙江的“种粮状元”。
(二)
守护嘉兴味道
不仅有“量”,更要有“质”
古人云,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从古至今,粮食,始终是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底线,也是社会稳定的底线。
时至今日,嘉兴仍是浙江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地市。南湖菱、秀洲槜李、凤桥水蜜桃、嘉善黄酒、桐乡杭白菊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为粮食安全大局做出了嘉兴贡献,也为“大国粮仓”提供了丰富的“嘉兴味道”。
守护“嘉兴味道”,不仅有“量”,更要有“质”。那么,嘉兴是如何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
科技强农,让越来越多农民挑上农业现代化“金扁担”。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是嘉兴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一招”。多年来,嘉兴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品种、技术、模式和装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9%,居全省首位。此外,嘉兴还持续推进数字农业,完善“种粮宝”粮食生产综合服务平台,当前注册用户超6万户,复种50亩以上种粮大户已实现全覆盖。
如今在嘉兴,许多“黑科技”已经落地。一条流水线,可以用于蔬菜、花卉种子的精准播种;一款无人驾驶智能拖拉机,能在丘陵山地上奔跑作业;“5G+数字化农业”等一批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应运而生,提升农业全链条发展效率……未来农场、数字农业工厂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智慧、高效、竞争力等时代元素。
培育优质良种,打造一代优于一代的农业“芯片”。
一粒小小的种子到底多重要?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安全紧紧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在播种面积及产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嘉兴也不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1965年,嘉兴农业科研人员开启了浙江省首批南繁育种征程。他们利用南方冬季光温适宜的气候条件进行农作物加代、繁育、制种。半个多世纪的接力,嘉兴农业科研人员交出骄人的“成绩单”,累计推广面积达7亿多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
在2023年“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大会”上,“嘉禾212 ”的迭代升级版“嘉禾香1号”和“浙禾香2号”双双拿下全国粳稻金奖。还有“江两优7901”“嘉早丰18”“嘉丰优 911”……这些带着嘉禾印记的稻种,让装上更多优质粮的“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完善粮食扶持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事关大众的“米袋子”,更联系着农民的“钱袋子”,将“好收成”变成“好收入”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一环。
为稳定粮食生产,嘉兴实施政策扶持,对粮食复种面积50亩以上的农户,全年给予各项补贴达到每亩600元,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千百年前,白居易《观刈麦》里“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叹息,如今早已换作了大规模机械收割的轰鸣声,回响在这场浩荡的丰收序曲之中。
恰到好处的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勤勉奋进的嘉兴人、再加上先进的农业科技,天时地利与人和,塑造了嘉兴独一无二的“浙北粮仓”地位。
(三)
“浙北粮仓”仓廪满满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貌优雅的基础是丰衣足食,而仓廪就是储存粮食的粮仓。
收入连续19年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小,嘉兴农民在物质上的富足感不言而喻,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文化生活更美好的向往。
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文脉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而农村地区恰巧也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薄弱一环。
2013年,浙江全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嘉兴率先答题,从试点先行到全面推开,从星星点点到形成燎原之势。10年间,嘉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0亿元,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如今,全市791家文化礼堂凝聚起791个乡村的精气神,年均开展各类活动3.5万场次,惠及群众超130万人次,成为嘉兴农民们“身有所憩、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锣鼓一响,好戏开场!一场又一场“我们的村晚”在农村文化礼堂拉开帷幕:甜蜜的村歌串烧,唱出了水乡人的勤劳与富庶,畅想着未来乡村的美丽模样;传承800年的海盐滚灯,诠释了海盐老百姓的尚武精神;铿锵有力的南湖船拳,在方寸之间打出,展现江南独有的刚柔并济……
还有南湖区凤桥镇联丰村的葫芦烙画、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的“醉范东”米酒、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的沈荡酱油、桐乡市河山镇石栏桥村的麦秆画……这些从文化礼堂走出的“我们的村礼”,融入各地乡村特色和文化特点,以文注魂,以礼塑形,生动地讲述着乡村蝶变的精彩故事。
嘉兴是一片因“农”而兴、与“农”情深的热土。年复一年出产优质稻米,让嘉兴老百姓有条件考究琢磨精致的米食糕点,变着法儿饱尝美食。八珍糕、芡实糕、药膳酥、核桃糕、绿豆糕……这些丰富可口的糕点见证着嘉兴这座水乡小城丰饶的物产。
从新塍稻田颗粒归仓,到嘉善汾湖蟹肥鱼美,再到南北湖花果飘香,“嘉”里的丰收场景浓墨重彩。
从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数千年来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再到我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再到连续18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居全省首位,“嘉”里的农耕文明历久弥新。
稻米飘香恒久远,期待“浙北粮仓”的下一轮大丰收!
图源读嘉资料库
编辑:朱葭苇
责编:羊丰伟
审核:金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