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帝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之道,调摄起居食饮劳作情志之术,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养生财富。
即日起,嘉兴市中医医院联合读嘉·健康频道推出“读嘉健康·节气养生”系列策划,传承中华养生智慧,细数四时阴阳变化之理,晓喻节气养生宜忌,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春雷乍动惊蛰虫,桃灼其华草木葱①②。
仓庚鸣唤②春意浓,鹰化为鸠②催耕种。
注:①桃灼其华,出自《诗经·周南·桃夭》,原文第一句为“桃之夭,灼灼其华”,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闪耀的样子;华:同“花”,指盛开的花。
②惊蛰三候分别为: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仓庚,指黄鹂;鸠,指布谷鸟。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萌发、生长状态的时节。惊蛰古称“启蛰”,西汉礼学家戴德的《大戴礼记》中有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后为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遂将“启蛰”改为“惊蛰”,沿用至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是一年中最有朝气的时刻。春风起,春雷响,其用响彻云霄的号角告诉人们,所有的灰蒙阴沉都已过去,一切的崭新明媚即将到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一路将会伴有惊喜!
蓄势为“蛰”,应时而“惊”。惊蛰是个定时之钟,它用淅淅春雨,滋润了干涸一冬的大地;用滚滚春雷,惊醒了沉睡一冬的万物。它以清脆明了的雷鸣之歌,奏响了一曲激昂奋发的交响乐,使万物用蓬勃的姿态,沿着向上、向暖、向美的方向前行。
心有惊鸿,便有春天。在这个充满觉知的时节里,我们当跟随春的脚步,顺时而动、应势而为,破除迷障、觉醒人生。让我们与大自然一同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温暖,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芳华。愿每一次蛰伏都能成为生命最好的苏醒,愿世间美好都与你不期而遇。
人生不甘蛰伏,方能令人折服!
步入惊蛰,人体中的肝阳之气日渐生发,阴血相对不足,此时的养生以养肝为要,应顺应阳气升腾、万物复苏的特点,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和春日一般苏醒畅达,欣欣向荣。
一、起居养生——早睡早起绝春困
惊蛰后天气转暖,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仍活动频繁,需要预防“倒春寒”,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咳嗽等外感病。
进入惊蛰后,随着天气变暖,人们常会感到困倦无力、昏睡不欲醒,此为常说的“春困”现象。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切忌“恋卧”,要顺应“早睡早起”的养生原则,晚上11点前入睡,每日睡眠6-8小时最佳。只有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工作和生活。
二、饮食养生——清温平淡巧吃梨
惊蛰时节饮食也应顺肝之性、补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少酸多甘,清温平淡为宜。以谷类为首选,如糯米、高粱、黑米、黍米、燕麦。果蔬和肉类次之,其中果蔬类,如桂圆、红枣、核桃、栗子、南瓜、扁豆、刀豆;肉类,如牛肉、猪肚、鲫鱼、鲈鱼、黄鳝、草鱼、花鲤等。这些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既能养肝,又可健脾。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虽气温有所回升,但余寒未消,饮食上还可适当进食一些辛味食物以助阳升抗余寒,如韭菜、洋葱、香菜、生姜、葱等食物。但要注意,温热食物不宜过量进食,以防肝气升发太过,肝旺易犯脾土。
吃梨是惊蛰时节最有代表性的习俗,“梨”者,“离”也。意为在害虫复苏之日,就与害虫别离,以保一年之中人不生病或少生病,作物不生虫害,以获丰收。从中医角度来说,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加上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病症。梨有润肺化痰、清心泻火的功效,适宜惊蛰时节食用。明·李中梓在《本草通玄》中也有记载,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作用。
三、运动养生——多伸懒腰勤运动
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此时要抓紧这个时间激发体内的阳气。提倡早起多伸懒腰可以解乏、醒神、增气力、活肢节。春季散步可以消除疲劳,有助于健康。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人体疏通气血,生发阳气。不主张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运动中注意时间和强度循序渐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四、情志养生——戒郁戒躁多转睛
惊蛰春气渐浓,人的肝气也渐旺,情绪也易波动,此时当注意自身情志的调节,适度宣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力戒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
春季养肝还应当避免眼睛过度劳累,自古以来就有“久视伤血”一说,用眼过度会严重耗损气血。目为肝之窍,闭目转睛可以保养肝肾之精血,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排除杂念,静养心神。心烦意乱、工作忙碌时也可将此作为一种调节情志的简便方法。
五、艾灸养生——期门行间畅肝气
惊蛰“天气转暖、地气渐通”,地表有温度、湿度、雷雨、大风的变化,地下之气机亦随之变动,此时更是人体气机变动的关键时期。通过艾灸期门穴、行间穴有助于疏肝理气、通降肝火,唤醒和调畅身体内在的生命力。
期门穴:属足厥肝经,是肝经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阴维脉的交会穴。期即周期,门即门户,两侧胁肋如敞开之门户,穴在胁肋部,经气运行至此为一周期,故称期门。具有疏肝、和胃、利胁、健脾、理气、活血的作用。惊蛰节气,艾灸期门有助于开启肝之门户,使肝气通畅。
行间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此穴具有泄肝火、疏气滞的作用。惊蛰灸行间穴有很好的引火下行作用,把旺盛的肝火引下来,以温煦下元,使身体的阳气更足,生命力更旺盛。
六、养生药膳
杞梨甜酒汤
材料:雪梨1个、枸杞子、白糖或冰糖、水淀粉、甜酒或酒酿适量。
做法:雪梨去皮切块,枸杞洗净,锅中加适量水,放入雪梨、枸杞子、糖、甜酒,搅拌均匀,大火烧开后加入水淀粉,搅拌至汤汁浓稠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补养气血。
黄豆萝卜汤
材料:黄豆50克、白萝卜250克、小葱白连须3根,盐、胡椒粉适量。
做法:黄豆提前用清水泡2小时,用加面粉的清水将白萝卜(要带皮)和葱白(要留根须)泡洗干净;将黄豆先加水下锅,用大火煮开,然后转小火煮30分钟左右;在锅里放入葱白和切成片的白萝卜,一起煮熟,加少量的盐、胡椒粉起锅。
功效:健脾清肺,助消化,利肠胃。
七、养生茶饮
材料:粉葛10克 佛手5克 玫瑰花5克 甜叶菊1克
饮用方法:每日1剂,代茶频饮。
功效:疏肝解郁,生津止渴。
八、养生足浴
材料:艾叶10克 苍术10克 当归10克 柴胡10克
方法:加入1000毫升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熬煮半小时,放凉或兑入冷水至40℃左右后泡脚15分钟即可。
功效:疏肝通经活血。
九、养生功法
《二十四节气导引法》相传为道教养生家陈抟老祖陈希夷所创,又称为二十四气坐功却病图、四时坐功却病图、却病延年动功等。有关它的最早文献记录为明代署名铁峰居士所撰《保生心鉴》一书,后世众多养生书籍《万寿仙书·四时坐功却病图诀》、《遵生八笺》等纷纷收录,并编入清朝皇家的《四库全书》,得以广泛流传。
惊蛰握固炼气式:盘坐,以两手握固,两肘弯曲,前臂上抬与胸齐平,手心朝下,十指自然拳曲。转颈,两肘后拉并停顿片刻,如此反复三十次。结束时叩齿三十六次、吐纳、漱咽九次收功。
此法适合每天睡前或晨起练习,可除腰背脾胃蕴积邪毒,防治目黄口干、齿鼻出血、头风面肿、喉痹暴哑、目暗羞明、鼻不闻臭、遍身疙瘩等症。
嘉兴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嘉兴市中医药重点学科。科室现开设有治未病科、治未病(针灸)、治未病(推拿)、治未病(阳康)、治未病(肿瘤)、节气养生门诊、治未病(城东院区)7个专科门诊。现有专职医务人员9人,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5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有嘉兴市卫生职业技术标兵、嘉兴市卫生职业技术能手各1名,嘉兴市中医新苗3名、嘉兴大学讲师1名、嘉兴良匠培养人才1名。
科室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为患者提供未病调养、病中治疗、病后康复服务。坚持传统中医的四诊合参、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利用名医和专家作为专业技术支撑,运用相关中医诊断仪器,结合现代医学和设备检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疾病防治体系,为广大百姓提供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体检)、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干预(包括健康咨询与指导)、干预效果评估等。同时运用针刺、艾灸、火罐、三伏贴、推拿、刮痧、理疗、熏蒸、膏方、药膳、茶饮等中医传统疗法针对中医体质偏颇、亚健康状态、颈肩腰痛、肥胖、失眠、疲劳状态等进行养生干预,以达到未病先防、养生保健的目的。科室重视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科研立项7项、厅局级9项,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40余篇。近年来先后承担浙江中医药大学、嘉兴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立项教学类课题2项,开设了中医教学门诊,每年接收来自各级医院的进修医师十余名,每年带教住培医师、实习生、见习生数百人次。
地址:嘉兴市中医医院9号楼2楼
科室电话:0573-82078912
相关链接:
读嘉健康·节气养生①|“阳和起蛰,品物皆春”,立春节气养生九要点
读嘉健康·节气养生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节气养生九要点
监制:怀小峰 张奎超
策划:高锦洁 袁正 沈萍
文字:嘉兴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 管志敏 陈慧敏
编辑:曹雅严
责编:袁正
审核:张奎超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