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嘉兴这样缅怀“无语良师”
读嘉新闻客户端记者 樊昕旖 通讯员 李水根 谭安强
2024-04-03 15:161.2万阅读

  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天上午,“‘生命•礼赞’无语良师缅怀纪念活动”在嘉兴大学医学院“无语良师碑”纪念园举行。在“无语良师碑”前,来自四面八方的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家属和医学院的师生手持鲜花静静伫立,向用破碎的身躯诠释生命的完整,用无声的大爱浇筑真理之花的“无语良师”表达敬意与哀思。

  “老朋友,我来看你了。”黄大伯一大早骑了20分钟的车赶到了这里,停好车后他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摘下帽子走到碑前,轻轻地抚摸着好友的名字,随后将黄菊花放在了碑前。黄大伯说,自己早在10年前就登记了器官、遗体(组织)志愿捐献,在他的影响下,朋友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只是自己没想到,朋友去年因为肝癌离世,走在了他前面。“人走后一把火烧了,就什么也没了,捐献遗体还能为国家为医学事业做些贡献。”

  无语良师,又称“大体老师”,他们自愿在逝后捐出遗体,用自己的身体教会医学生人体解剖结构和真实的临床技能,这是医学界对志愿捐献遗体者的最高称谓。

  位于嘉兴大学医学院内的这块“无语良师碑”座落成于2013年,如今镌刻着146位遗体捐献者和167位器官(组织)捐献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的篆刻,或许只需要十几分钟,但作出一个捐献的决定,并不那么容易。每一位捐献者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姚惠丽一早就从海宁赶了过来,她是来看她哥哥姚惠龙的。由于家族遗传,姚惠龙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和视障,从出生开始视力就一直在减退。2018年,姚惠龙成功登记为一名器官、遗体(组织)捐献志愿者。2021年11月,姚惠龙因为生病,上了手术台后就再也没有下来。“哥哥是残障人士,生前也受到了社会的很多关爱,他经常说也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这或许是他最后能为社会做的事情了。”望着刻在碑上的名字,姚惠丽的眼里盛满了泪水。

  对于捐献者家属而言,遗体(器官)捐献是一份悲痛与怀念的寄托,也是亲人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念想。对于医学学子而言,“无语良师”用他们的躯体,让大家掌握和丰富了人体基本知识,虽无谆谆教导,但却润物无声,虽无循循善诱,但却鞠躬尽瘁。

  “我宣誓!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在“无语良师”碑前,来自嘉兴大学医学专业的师生代表紧握右拳,目光坚定地重温了医学生誓词,表达了初心使命,并向心怀大爱的“无语良师”献上黄白菊花,致以最深切的缅怀和最真挚的感恩。

  望着眼前的一幕,来自嘉兴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王嘉琪不禁湿了眼眶。“学了这个专业后,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千千万万更鲜活的生命。”王嘉琪将自己的敬意和祝福一起写在书签上,挂在了无语良师碑前的翠柏上。“无论是捐献者还是她们的家属,都很伟大,感谢她们为医学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努力为患者消除病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遗体(器官)捐献正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接纳。截至目前,嘉兴市共有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登记志愿者26961人。2023年实现了器官捐献28例,遗体(组织)捐献19例。嘉兴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遗体、器官(组织)捐献者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最高境界,他们的人道光芒照亮了人类的未来,对后人更是一种恩泽,应该永远缅怀与纪念他们。


图片来源:嘉兴大学
编辑:樊昕旖
责编:李晓钰

我说两句…
387
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