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视频)

寻·千年地标
横街是大运河畔
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区
桨声帆影,汇通南北。河水悠长,化成人文。
1800千米的京杭大运河流淌不息,由北往南,穿城而过,将崇福镇一分为二。北望水天一色,南眺烟波浩渺。

隋唐时期,崇福便是漕运商运的重要通道。到了南宋时期,宋室南迁,崇福也随之成为京畿重地。
而纵观崇德古城千年风华,其精髓就浓缩在350米长的横街里。迄今为止,这里是大运河畔保存最为完整的古街区,其原有的公共空间肌理至今保存完好。

“横街的形成就是因为运河。单说南宋时期,沿着京杭运河,从都城临安出发,崇福是南北必经之路,横街又在运河畔,南来北往的官员、客商、文人都会由此经过,所以历史上,横街一带就有大量的旅舍、酒肆、茶坊。”王健是大麻镇中心学校的教师,作为土生土长的崇福人,除了教书育人,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崇福的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并参与编撰了《崇福镇志》《崇福镇教育志》等。
“明代时运河改建,绕城而过,虽然大型的船只不再穿城过横街,但此时横街的商贸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大量老字号的店铺,许多名门望族也相继在西横街建造宅邸。”据王健所说,到了明清时期,横街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四周河道围绕,弄堂呈鱼骨状分布其中,东横街以商业店铺为主,西横街以大宅为主,构成了独特的江南古街风貌。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张永利铁器号、福和楼茶馆、永丰当、善长当等都是横街比较有名的老字号。它们见证了横街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如今,永丰当和善长当已经进一步修复和保护,在横街上依旧能够找到它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人口的涌入也为横街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横街的名人特别多。最早是南宋尚书陆德舆宅邸就位于此,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吕留良在这里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还有清初诗人吴之振在寻畅楼中选编《宋诗钞》。”群星闪耀,熠熠生辉,王健悉数道来。
其中,清初诗人吴之振是最值得一提的,他选编的《宋诗钞》作为灿然大备的宋诗总集的先导,历时九年完成,各种风格流派兼容并蓄。“而这本书,正是沿着京杭大运河走向大江南北的。”

“横街出名人”一直是崇福百姓引以为傲的“口头语”,“名人效应”也延续至今。近代山水画家吴滔、南社女诗人徐自华、民国时期的足球大王戴麟、中科院院士、桥梁专家程庆国……“他们从横街走出来,不仅为横街赢得了掌声,也激励着崇福学子们续写横街的名人传奇。”这同样是身为教师的王健,对家乡学子所寄予的深切期望。

除了名人和名人故居,横街的每一条弄堂也有着有趣的传说,这就要从横街的立总管弄说起。
“据说清乾隆年间,崇福人陈万青、陈万全两兄弟家境贫寒,每日要经过总管弄到崇福寺去读书。传说陈万青是文曲星下凡,他经过总管弄时,总管菩萨总要起立致敬。有一次,被弟弟陈万全看见,随口说了声‘总管菩萨立起来了’。从此,这条弄堂就被叫作立总管弄。”
在王健看来,这个美丽的传说显然是后人美化的,真实与否我们已无从考究。但横街的故事说也说不完,其映射出的不仅仅是横街的历史与文化,更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记忆。

走进横街,每一块砖石仿佛都是链接过去和现在按钮,横街也正以另一种形式,重现着昔日运河畔的繁华景象。
2021年,崇福镇启动了崇福运河文化历史街区横街保护整治项目,对于横街进行改造提升,永丰当、颐志堂、吴滔故居等文化标志性建筑得到修复。
改造提升后,横街正式对外开放,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也随之而来。去年6月,语溪小学“宋韵新童画”书画展在吴滔故居隆重开幕。语溪小学的朱璟桐作为小画家之一,作品也在书画展中展出,“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像山水画大家吴滔一样,画出对家乡的热爱。”

横街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元化业态,“我最喜欢田氏非遗的松花糕,平时在北方很少见到。”徐然是刚在嘉兴定居不久的“新嘉兴人”,今年4月,她第一次游览横街,除了松花糕,作为网红打卡地的对角巷咖啡也让她好评连连,“简直太出片了,真是又好吃,又好玩,又好看”。
徐然的体验只是横街魅力的一小部分。未来,横街也将引入更多创新元素,让这条古老街区成为跨越古今、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璀璨明珠。

访·古镇新貌
纺织,会呼吸的历史
崇福是京杭运河上绕不开的节点。而运河带来的巨大红利,也为崇福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史无前例地动力。
其中,崇福纺织业是必然要提到的一笔。

徐建人是崇福镇机关退休干部,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镇政府从事文化宣传、文物普查和古镇保护等工作,曾先后两度参与《崇福镇志》的编纂工作。
“唐朝时,崇福家庭手工生产的丝织品己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借着运河的‘东风’,宋时,崇福‘缫丝织绢’‘酿酒’等家庭手工业逐渐兴盛。《嘉禾志》记载的十三种纺织品,就有十一种产于崇福。”除了徐建人的讲述,《浙江丝绸史》更有明确记载,崇德在南宋时仅以织造窄幅绢出名,到元代则添了不少品种,有绫罗、纱绸、水锦、缂丝和绮绣等等。其中水绢,其图纹生动,织工精致,实不亚于盛于明清而始于元的南京云锦。

页码翻至现代,“实力雄厚的纺织皮草名城”一直是崇福的产业标签,2023年,崇福皮草、纺织行业产值达299.63亿元。
而作为全球毛精纺龙头企业的新澳纺织,就在崇福镇。

1993年新澳生产车间
新澳的的前身是成立于1991年的桐乡市新华毛纺联营厂,在历经一系列的企业改制与组织重构后,2007年,正式以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身份亮相。
“从乡镇出发,逐步发展,走向世界。”寥寥几句,却包含了新澳的三十多年。
“一直以来,新澳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完成了纵向、横向的产业链拓展以及全球化市场的部署。”新澳纺织副总经理陈星说道,“崇福的纺织业历史悠久,依托这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澳的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从新华毛纺联营厂到集洗毛、制条、纺纱、染色于一体的综合纺织企业;从毛精纺纱线领域的单项冠军到收购宁夏新澳羊绒有限公司、Todd&Duncan完成羊绒领域拓展;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到新澳股份香港有限公司、新澳纺织欧洲有限公司的成立。

如今,在这个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新澳正以以独特的视角和实践,重新定义纺织业的内涵与外延。
“我们将“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产品开发,相继推出了无氯系列、可追溯系列、可回收系列、环保染色系列等多种羊毛羊绒纱线产品。”陈星表示,新澳陆续开展了RWS、 GOTS、GRS、Bluesign等可持续产品认证,以透明可靠的绿色供应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纺织产业链。

运河潮起,路通天下。除了传统产业向时尚、高端转型发展,崇福还积极引入科创基因,拥抱产业新场景。
2022年,崇福打造了武汉创新中心、崇福融杭创新中心两个科创飞地,创新推出“研发在飞地,生产在崇福”模式。2023年,崇福科技城成立,丰富和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全产业链产业园区产品体系,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打造融杭联苏科创新高地。
产城融合、数字赋能,运河畔的千年古镇,正迸发着新时代的发展活力。


续·千年文脉
宋韵遗风,运河越千年
运河千年,一梦崇福。
世世代代的崇福儿女,对这片土地,这片河流,爱得深沉。
2018年夏天,徐建人刚退休不久。在运河畔,他开办起了“老徐说崇福”历史文化讲座,讲崇福历史,讲运河流经,讲宋韵文化。每每开讲,预设的座位都座无虚席,周边还站满了路过的听众。
自那以后,“老徐说崇福”每年夏天都在古运河畔开讲,开办5年来,累计开讲40余次,已然成为崇福镇的一张文化名片。“我觉得,崇福不仅仅是个古镇,更是一个古城,一个运河古城,这是我们崇福不同于桐乡市内其它古镇的最大特点。我希望用自己的声音让乡音传得更久,更远。”
95后大学生林宇在宁波读书,每年暑假回来,他都会准时“蹲点”,是“老徐说崇福”的忠实粉丝。“虽然我是崇福人,但其实我对家乡了解的不多,也是偶然间听到徐老师的讲座,感觉受益匪浅,以后也能和我的同学们讲讲我的家乡,崇福的故事。”

同样对运河充满热爱的,还有退休的幼儿园老师王帼英。对她而言,运河——这条崇福的母亲河,承载着她无法言喻的情感与记忆。“我从小生活在运河边上,小时候,常常和父母一起,在运河边洗菜、玩耍,运河留住了我的童年时光。如今年过半百,我依旧想为运河做点什么。”
王帼英是镇上的文艺积极分子,因为有着舞蹈功底,端午民俗风情活动、横街汉服表演……各种活动王帼英都参与其中,“我觉得我很幸运,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宣传崇福,宣传我们的大运河。很多的游客因为活动被吸引过来,看看横街,看看崇福,我就觉得很自豪。”

2021年2月,崇福镇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同时,崇福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宋韵文化融入千年古城复兴建设中,重点打造“宋韵崇福”文化IP,形成了“千年古城·宋韵崇福”大运河风雅汇的文化盛景。
前面提到的端午民俗风情活动就是打造“宋韵崇福”文化IP的重要活动之一。“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运河,更要让它活起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崇福镇相关负责人说道,“每当端午佳节来临,崇福的大街小巷都会响起震天的鼓声,龙舟在运河上疾驰,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投向崇福。”


跨越古今,此岸彼岸。崇福,在古老运河文脉与深邃宋韵文化的交织互鉴中,诉说着千年古城如何谱写镇域现代化新实践的美丽新篇。

总策划:沈炳忠 杨志勇 杨洁
编辑:赵宇微
责编:孔越 羊丰伟
审核:金周斌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