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韵留香,在传承和创新中品味嘉兴
读嘉新闻客户端记者 金燕
2024-06-10 10:067367阅读

传统

又是一年端阳至。

端午节,粽子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拨开热气腾腾的粽子,粽叶裹挟着糯米、酱料和内馅的香气,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嘉兴的粽子总能满足你的味蕾,填饱你的食欲。

要说起“嘉兴粽子”,不得不提的就是真真老老。

作为嘉兴地地道道的老字号粽子品牌,真真老老在嘉兴乃至全国各地的粽子市场上都广受认可。当你把目光聚焦到它身上,一部关于近代嘉兴粽子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就随之展开。


坚守:几代人,一件事

“卖粽子喽——粽子!”

20世纪初,在当时的嘉兴城,时常可见小商小贩挑着一箩粽子沿街叫卖,冯昌年就是其中一员。几年的叫卖下来,冯昌年的粽子因用料考究、口味纯正而声名鹊起,这也让他积累了足够的资本。1939年,一家名为“真真老老合记五芳斋”的店铺在嘉兴老城的张家弄正式开张。

据《古禾杂谈》记载,“真真老老合记”粽子,首创粽子品牌文化概念,冯昌年成为第一代嘉兴粽子创始人,被尊为“嘉兴粽子之父,也是嘉兴粽子的鼻祖。

“当时很多店铺都叫五芳斋,寓意着五谷芳香,所以冯昌年就在前面加了个‘真真老老’,意思是这是真正老牌的五芳斋,‘合记’则是店号。经过长时间的战乱,解放后,这条街上只剩下冯昌年先生的真真老老合记五芳斋。”对于真真老老成立的这段历史,现任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建国如数家珍。

1956年,“真真老老合记五芳斋”与“人民饮食店”合并改制,冯昌年的身份从店主成为了经理。经过多年的跌宕起伏,1993年,“真真老老合记五芳斋”正式更名为“真真老老”,与国有企业“五芳斋”作了区分。

尽管历经世事变迁,但冯家两代人对粽子有割舍不断的感情。冯昌年的嫡子冯月明,自小在粽子店长大,可以说对制粽的每一道环节耳濡目染,并传承了父亲的意志和精湛的制粽工艺。在他们的努力下,“真真老老”粽子保持着“造型美观、肉嫩味香、肥而不腻、箬香浓郁”的传统风味特色,成为嘉兴粽子品牌和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

2003年,冯月明为弘扬嘉兴粽子文化,选择与嘉兴粽子第三代传人邵建国合作。邵建国对于粽子的情感,和许多老嘉兴人一样,朴实又满怀热情。“我以前骑车送女儿去上幼儿园,路过禾兴路的粽子店,总是会买两个大肉粽,我一个,她一个,我们都很爱吃,每周都要吃上三四次。”邵建国说道。

这种朴实的情感在邵建国进入真真老老后变得愈发浓烈。在他的推动下,真真老老完成了股份重组,至此之后,终于走上了一条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你尊重我,而我对你也不保留。我们一条心,才能把真真老老做好。”对于两人一起走过的这二十年,冯月明充满了感情。

从一条小弄堂里起步,从“真真老老合记五芳斋”到如今的“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真真老老经历了三代传承人,走过了八十余年的漫长时光。这八十余年,是三代人“不跨界、不转行”的坚守,是“一心一意做好每一颗粽子”的热爱。

颗颗粽子,代代相传,真真老老的创立故事,会在尘封的历史里历久弥新。


创新:老字号也有新能量

尽管成为了“老字号”,真真老老却没有被这个称呼限制住。

2003年,邵建国进入真真老老后,在东升路上建立起了真真老老粽子厂的雏形,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打破了家族经营的传统模式,以现代化的先进经营理念引领真真老老走上全新的发展之路。

“刚接手的时候,我们的规模很小,每年的营业额也就两三百万。过了几年后,我们就把它做到了三千多万。”邵建国回忆道。

随着规模的扩大,2005年,真真老老的厂房搬到了油车港的正原路。

邵建国说:“我每天都在看工人包粽子。完成一个粽子,从头至尾需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其中最麻烦的就是要抓米、塞馅、盖米,因为统一的重量很不好把握。所以我就想,能不能把一些工序自动化。”

在邵建国的支持下,真真老老自主研发了全国第一台粽子定量灌装装置。这项装置的发明,拉开了粽子生产由全手工向自动化转型的序幕,推动了全国粽子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利用定量灌装装置,除了能极大地提高制作一个粽子的效率,降低工人的培训成本,同时还减少人手和粽子的接触,能进一步保障粽子的卫生情况和工人的健康状况。

“后来我们的营业额做到了一个亿,原来的地方又待不下了,于是政府给我们征地,让我们搬到了现在的正阳东路新厂,这里占地约百亩,厂房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邵建国说道。

规模的多次扩大,体现的正是真真老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真真老老的市场由江浙地区扩大至全国各地,甚至伴随着华人远销海外。运输时间变得漫长,让粽子的销售再次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保鲜?

“之前市场上的保鲜方式无非是冷冻或者抽真空,但我们发现,这样做以后粽子的口感和刚出炉时差远了,我觉得这已经偏离了我做嘉兴粽子的初衷。”邵建国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2019年,真真老老研制的“小金袋”横空出世,为新鲜粽披上了一层“保护膜”。这项技术通过蒸煮灭菌的时长不同,将包装分为15天锁鲜与45天锁鲜两种规格,可以使新鲜粽在保质期时间内保有刚出锅时的新鲜味道。这一举动成功地让嘉兴粽子的影响力从江浙沪周边地区延伸到了全国范围内,由此,开启了新鲜粽2.0的时代。

2022年,真真老老成为了粽子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高新技术称号的企业。

正是这种创新发展,支撑着真真老老在激流勇进的新时代里一路高歌向前。


传承:有端午的地方,就有粽子文化

邵建国认为,一个企业想要发展,不仅要创新,也要固本,瞻前理应顾后,实事求是才是一个企业赖以生长的根。因此,近几年,真真老老虽然不断地尝试在技术上创新,同时在粽子的口味上也跟随潮流推出了一些新品,但在粽子的本质上,真真老老却致力于传承。

“保留嘉兴最传统的制粽技艺,让粽子拥有现蒸现煮的鲜美”是邵建国的梦想。

2015年,邵建国根据师父冯月明回忆的关于嘉兴粽子的原初配方,以原味高汤代替酱油等调味品调制糯米,成功开发了“传人高汤鲜粽”系列。外形白莹如玉,口感软糯鲜香的高汤鲜粽,一经上市就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

2023年,真真老老粽子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邵建国看来,除了粽子本身,传承粽子文化,也是作为传承人必须要肩负的责任。

2009年,由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盛大开馆。480平方米的面积内,分为嘉兴稻米文化展示、端午泥塑、历史渊源与粽子演变、吴越文化与端午习俗、嘉兴粽子与传人历程、裹粽体验等区域,通过展现马家浜文化,讲述嘉兴粽子起源、传承等历史脉络,还原旧时在张家弄里合记、庆记、荣记五芳斋等粽子店热闹经营的旺市情景,勾勒出真真老老等品牌粽子的变迁。

除了这些与粽子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游览者还可以实时看到粽子的制作过程,并亲手体验裹粽子。在休闲品粽区,游览者可以一边眺望河景,一边品尝各式粽子,还原当年的“粽子堂吃”。

“吃下的是粽子,带走的是粽子文化”,以这种一系列的体验方式,“嘉兴粽子”的文化内涵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自2012年起,“百粽宴”就成为了真真老老每年端午节的必备节目。今年6月1日,第十三届“百粽宴”在月河隆重“开宴”。“百粽宴”旨在 “寻民间制粽达人、品江南私房味道”,其核心是提取民间智慧,集粽品精髓,再现嘉兴粽子百家争鸣之态。

在真真老老的召集之下,“粽子文化”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出来,种类丰富的粽子也为探寻嘉兴粽子的未来,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传承、创新、坚守,一颗粽子,讲述的是真真老老的前世今生,裹挟的是几代人的心血,传承的是千万年的文化。真传不朽,老而弥新,真真老老和粽子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编辑:金燕

责编:羊丰伟

评论·17
137***565
来自浙江杭州2024年6月13日
读友_WMYCM9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6月13日
读友_HKWY9E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6月11日
1775736835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6月11日
新丝丽
来自浙江嘉兴2024年6月11日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