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一条河,一座城。京杭大运河在嘉兴段形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网状运河体系,从北至南包含了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等河段。当它穿越嘉禾大地之时,城区的一处水中小洲完美诠释了古人建造水利工程时顺势而为,有取有舍之道,让大运河孕育出嘉禾的繁花锦绣和生命智慧!
↓↓↓
天和景明,水呈五色,见者获庆
——《嘉禾百咏》【南宋】张尧同
秀水是大运河支流,也是嘉兴著名的古河道。它自分水墩析流,往东流经芦席汇,形成环城河。其所处的北门曾是嘉兴城运输和货物交易中心,在水运繁盛的当时,河面自然是畅通无阻为好,偏偏此处自古就建起个分水墩,将整条河流一剖为二。
“大运河嘉兴段是江南运河的一部分,到这水流突然增多,而嘉兴城区北丽桥一带河道又变窄,至此水流越发湍急,所以古人在此设立了一个分水墩,”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学专业副教授司舵介绍,“顾名思义,分水墩就是分流河水,古人通过水利设施来把大运河水到此进行分流,使过往的船只保证了它通航的一个安全。”
据考证,分水墩建成于公元7世纪,呈东北、西南走向,东望端平桥,西临北丽桥,面积约2850平方米。分水墩北侧是古杉青闸,当大运河西来之水进入狭窄的闸河前,其中一部分也通过分水墩南的长纤塘东流,运河水过闸时就能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的状态,有利于船只安全过闸。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学专业副教授司舵说:“分水墩在唐代以前就有了。是古人开竣运河的时候,他们下挖河土,然后把这些泥土在河中堆成一个小岛。看似是一个河中的小岛,其实是一个水利工程,作为运河上分流的一个设施,它减缓了运河的一个水流,把水流变得平缓。”
分水墩呈橄榄形,面向古运河西来之水处呈尖角,朝向环城河处则呈钝圆之式,既有分水的作用,也有防止水害的功效。
“分水墩,它在建的时候,下面是用石块做基础,然后上面又覆以土石,它的整个形状又是一个橄榄形,呈两头尖中间圆的一个形态,它这样的形态正好可以减少水的阻力和冲击力,将水势变缓,就是减少了对城区的水害或者是涨水的这样的灾害。”
为了趋利避害,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记载,唐神龙二年(706),分水墩上建起了水天庵,以便过往船只的船工拜神祈求平安。明清时期更是成为一方名胜。
问渡寻游水上洲,檐林闲寂好勾留。
竟忘白发残年叟,同赏黄花九月秋。
——《过水天庵》【清】吴光昭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建筑学专业副教授司舵说:“像这种分水墩和水岛,其实在我们大运河航线上有很多,但是现在保留的不多,嘉兴的这一个分水墩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上面建有这种水天庵也是经过修复了好几次,整个水天庵是一个中轴对称的建筑,建筑的外观它也是非常符合周边环境的一个建筑,所以也成为了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浏览的地方。”
作为一种传统的水利设施,分水墩在现代国内外的水利系统,尤其是在调节水流分配、控制水位以及防洪排涝等方面仍然有其应用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智慧的结晶,其中蕴藏的顺应自然、平衡和谐以及对民众福祉关怀等儒家哲学思想,更是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绵延不息。
编辑:杨彦
责编:周健
审核:施熠锋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