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市井繁华、水路运输繁忙的盛景因其人物众多、内容繁杂画工精湛而绝世无双成为国宝级文物。
近日,记者了解到在海盐有人一比一还原了这幅名画。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兴灶头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海盐人赵生波跨越4个月、历时20天运用本地灶头画技艺以水墨的形式再现了这幅传世名作。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通元镇丰义景区的江南灶画传统文化展示体验点,看到这幅已经完成的水墨长卷正挂在墙上,占据了半个多房间。
赵生波骄傲地告诉记者,这幅《清明上河图》按照1:1的比例临摹,整幅画作长5.28米,宽24.8厘米。全画与原作的误差不超过1厘米。
记者走近细看,水墨清明上河图与原作一样线条细腻、人物繁杂,线条勾勒、人物表情、物件摆设几乎一模一样,哪怕凑到眼前一一比对,也看不出丝毫差距。细到人物服饰装扮、屋顶瓦片数量、屋内陈设,都一模一样。端详之下如同进入了一个喧嚣热闹的古代闹市。
请横屏观看↓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800多个人物、60多头牲畜,30多栋房屋楼阁,20多只木船等,大到广阔的郊区原野、宽阔的河道港口、高耸的城郭酒楼,小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都在一幅画中集中展现,技艺之高超、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
赵生波采用灶头画的技艺,在木板上披涂腻子粉,模仿灶头的材料,再使用细毛笔,直接在披白板上一笔一笔地作画。
“灶头画的特点就是不打底稿,而且要趁着灶头刚打好,表面材料还润湿的情况下,完成绘画,这样一来,里面的砖头吸收表面水分的同时,也将灶头画颜料吸进去,这样的灶头画经久耐用,几十年不会褪色。”赵生波说。凭借40年的灶头画功底,赵生波仅用20天就完成了这幅常人可能要一年半载才能完成的画作。
图中最大的桥,有上百人↓
图中最复杂的楼↓
原作
图中最复杂的两艘船↓
图中复杂的画面↓
“由于篇幅长,我把它分成5个板块,从3月3日开始临摹。”赵生波告诉记者,由于实在复杂,第一幅板块还没完成,就一度打起了退堂鼓,但想到自己这么多年对灶头画的执着,他依然坚持下来,希望将这次创作中的收获转化为对未来灶头画文化传承的动力。
画到关键处,忘记吃饭;拿笔一整天,胳膊也抬不起来。加上日常打灶头工作的影响,最终横跨四个月,画作终于完成。
赵生波是通元镇联新村人,打灶头是祖传手艺,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九代了。10岁学灶画,17岁学砌灶,至今已砌灶并绘制灶头画3000余套。凭借着出色的创造力,每一幅灶头画图案各不相同。
江南灶头画诞生于烟火气,走的是民间艺术风格,图案多艳丽,内容多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喜庆有余等寓意吉祥的事物,加上对绘画时间上的限制,以朴素、喜庆为主,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精细、工整的图案很少出现。赵生波采用灶头画技艺完成清明上河图,既证明了灶头画工匠的技艺,也为灶头画的未来发展拓展了新的可能。
赵生波以往的作品↓
“随着时代发展,灶头已经逐渐失去实用性,依附其上的灶头画也随之迎来转折点,过去,我打的是柴火灶,现在,我打的主要是柴改电灶头和展示用灶头模型。海盐推行的柴改电灶头,为灶头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我已经为上海、江苏等地居民打了这样的灶头,同时,也为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嘉兴非遗展示馆打过灶头模型。灶头画作为国家非遗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好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匠人的责任。”赵生波表示。
为精益求精的海盐民间艺人赵生波点赞!
( 本文图片由海盐县传媒中心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稿件来源:潮新闻
编辑:陈婷
责编:朱鑫
审核:李舟英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