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观看视频)

寻·千年地标
运河通南北,长虹映古今
岁月悠悠,运河奔流。
站在秀洲区王江泾镇长虹桥上,向北极目远眺,江苏吴江就在眼前;视线向南延伸,王江泾美景尽收眼底。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经吴江进入浙江境内,第一站就是秀洲区王江泾镇,王江泾是当之无愧的“运河入浙第一镇”。
横跨大运河主航道的长虹桥,是大运河由苏入浙第一桥,也是运河进入浙江的标志性建筑,因雄伟壮观、势若长虹而得名。
“公元610年,江南运河开通,给王江泾带来的一大变化就是让王江泾从吴越之间的边鄙村落,成为江浙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最终形成商贸大镇。”王江泾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江泾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陈宏伟介绍,王江泾地处水陆交通要塞,两宋时期,已成为江南丝织业重镇;宋代嘉兴官宦世家闻人氏居于此,因镇附近有湖泊梅家荡当时称闻湖,镇遂名闻川市;元时,因王、江两姓大户兴起,遂称王江泾。
中国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王江泾运河段可以说是其中最稳定的河道。“自隋代开凿至今,这段运河的走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在整条大运河中并不多见。”看着眼前船只往来如梭,陈宏伟颇为骄傲,“这段运河水量充沛,航运畅通,至今仍在发挥其重要的航运功能。”
大运河穿镇而过,街市河道都与运河相通,构成王江泾运河水乡市镇的格局。千百年来,王江泾镇由于运河交通便利,店坊林立,街市繁华。为了方便王江泾两岸交通,促进其商贸繁荣,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1611-1621),由嘉兴知府吴国仕倡议组织修建长虹桥。
长虹桥横跨运河,将河东河西连成一体,是嘉兴北部沟通王江泾运河两岸镇市和周边交通的重要桥梁,进一步促进了王江泾的繁荣发展。
“王江泾运河是运河嘉兴段中河道最宽最深的河段,这段运河在形成以后成为浙北的骨干河道,是杭嘉湖平原水流北排的主要水道,杭嘉湖平原的水流经苏州塘向北入吴淞江再向东入海。由于排水的需要,运河较其他段更宽阔,经北排水流冲刷运河也更深。”看着宽阔的河面,陈宏伟感慨道,王江泾运河水急河道阔深也造成架桥不易,从隋代至明清的1300多年,这段运河上只有长虹桥一座三孔石拱桥。
长虹桥全长72.8米,桥面宽4.9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桥拱三孔,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
“长虹桥最大的建筑特点,是桥梁修建在软土地基上,历经数百年仍巍然挺立,充分体现了当时建造桥梁的高超技术水平。”陈宏伟说,据传,这座桥当时采用了“堆土法”这种独特的建筑技术,即砌置每一层石块的同时都堆上相应高度的土,逐层向上进行,最终将巨石砌成拱形结构。在400多年前,这样的建筑方法堪称一项创新之举。
行走在长虹桥上,桥面青石板铺设得平整紧密,桥面两侧设有石护栏,桥顶方形平台正中雕刻图案清晰可见。
长虹桥南北侧边孔都有桥联,历来也为无数专家学者、过往游人津津乐道。其中,南侧边孔主联为“淑气风光架岭遥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副联为“劝世成善,愿人作福”;北侧边孔主联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舟普渡江平海宴河清”,副联为“千秋永庆,万古长龄”。一幅幅桥联寓意深邃,发人深思,在岁月斑驳中,似在诉说着往日的画意诗情。
长虹桥是嘉兴最大的石拱桥,是运河浙北三桥之一,也是大运河上罕见的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2006年,长虹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两个遗产点之一。
一座长虹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人的智慧和水乡的情怀,它对王江泾的意义,始于桥却不止于桥。王江泾,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不断续写着发展的新篇章。

访·古镇新貌
创新驱动,探索多元赛道新起点
大运河静静流淌,为王江泾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王江泾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确立差异化发展产业定位,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经济整体由传统纺织向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催生出澎湃的发展新动能。
在大运河畔,距离长虹桥约3公里处,嘉兴翼波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波电子”)就坐落于此。翼波电子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高端50欧姆微波、毫米波射频同轴电缆、精密连接器及微波组件的高新技术企业。
2013年,翼波电子在上海成立。随着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企业从上海搬迁至嘉兴,并逐渐成长为行业内领先的射频电缆和微波组件制造商。2023年,翼波电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全年销售产值增长了30%,企业亩均税收在秀洲区处于领先地位。
创立翼波电子之前,翼波电子董事长周赤伟在外企担任高层管理职务,“以前,高性能微波电缆组件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很多产品都是通过代理商,进入我国的国防军工、商务航天、核能等领域。我本身就是做研发出身的,所以我一直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创新,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谈及创业初心,周赤伟认为是多年来的职业敏感和作为研发人的责任感。
回顾翼波电子十来年的发展历程,两个节点让周赤伟印象最深,一是2017年从上海虹桥商务区搬到嘉兴国家高新区,二是2019年从嘉兴国家高新区搬到王江泾。
周赤伟说,嘉兴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动人的江南水乡风情,同时他相信嘉兴宜业宜居的氛围感,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坚实的人力支撑。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2017年,翼波电子的营收约3000万元;2020年,营收翻了一番,达到6000万元;2023年,营收约1.02亿元。
“2017年以前,我们以电缆生产为主,虽然这让很多企业开始接受国产,但本质上还是代工,企业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周赤伟说,只有真正摸清终端需求,才能生产出市场需要、顺应发展规律的产品,因此,翼波电子积极调整发展战略,直接与终端市场对接,通过持续发力研发,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拓宽了产品的应用领域,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也使企业持续走在行业发展前列。
说起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周赤伟的思绪回到2018年。
当时,一家仪器仪表领域的头部企业,在国内电子企业中寻求一种配套硬件,由于该产品的技术要求极高,几乎没有企业能完成。经过业内推荐,对方找到翼波电子。
为了生产出这一硬件,翼波电子不断循环仿真开发、优化过程,耗时一年多,成功研发出了满足对方要求的产品。这次成功的探索,让翼波电子在业内更加声名大噪。
“我们和那家企业的业务合作,当时的第一单只有100多万元,今年大约是2000万元。”周赤伟笑着说,从翼波电子的发展历程来看,研发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选择和坚持才是企业成功的秘籍,“别人都熬不住了,我们还在坚持,那我们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方向正确,空间广阔,让周赤伟在嘉兴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
在周赤伟的办公室内,一个展示柜十分引人注目,上面摆放着各类马拉松赛事荣誉,周赤伟说,“我喜欢从低处出发向高处探索,并享受攻坚克难的过程。发展企业和跑马拉松有着共通之处,坚持会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王江泾与翼波电子,可以说是双向奔赴、一拍即合。”王江泾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所在区域在运河控制区内,也距镇中心不远,因此王江泾对入驻企业的要求是,在经济效益高的同时,也要做到安静环保。翼波电子不仅具备这些条件,还让王江泾看到了发展的更多可能性——除了现代纺织、智能家居两大主导产业,王江泾以翼波电子和为新起点,积极探索多元赛道,将有力推动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实现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企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扶,企业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政府总会用政策、服务等推我们一把,推动我们往更远、更高的地方走,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所以我感到非常安心。”周赤伟坦言,企业创立之初,他没有预料到发展前景会这么好。
近几年,除了生产高精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方案也是翼波电子发展的重点,企业在新的电缆技术、量子应用、商用航天、半导体装备领域,都超前进行了研发布局,发展的路越走越宽。

续·千年文脉
让特色更出色,讲好运河故事
大运河从嘉兴城北到王江泾的河段,称之为苏州塘,也称苏嘉运河,全长27公里,其中王江泾段20多公里。王江泾境内的苏州塘都属于大运河申遗河段。
“大运河是王江泾的母亲河,近年来,王江泾立足用好运河资源,做好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打造了长虹桥、莲泗荡两个运河景区。”漫步长虹公园,陈宏伟说,漫长的运河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运河沿岸与运河水网也保留了一批运河文化载体,比如长虹桥、一宿庵、倭墩浜、网船会等。
九曲莲泗,缘起运河。要说最具王江泾特色的运河文化载体,当属网船会了。
网船会,起源于元末明初,是苏浙沪一带渔民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每年清明、中秋、除夕期间,数万人驾船来到王江泾镇民主村莲泗荡,进行祭祀、会亲、娱乐、交易等活动,形成了国内罕见的水上民俗盛会。
数百年来,在江南众多民俗活动中,诞生于王江泾的网船会长盛不衰。2011年,网船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王江泾的一道独特人文风景。
1968年出生的张文忠是网船会嘉兴市级非遗传承人、网船会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负责人,也是秀洲区网船会协会会长。2009年开始,网船会更加规范化、更具规模化,其中就蕴藏着张文忠十多年的努力和心血。
说及网船会,张文忠滔滔不绝。“莲泗荡原名连四荡,以陶家荡、文泉荡、庙前荡、桥北荡四个湖荡连在一起而得名。”站在莲泗荡风景区刘王庙前,遥指着湖荡远处,张文忠说,莲泗荡与大运河相通,有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分别通往嘉兴、嘉善、苏州和上海,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为庙会的举行提供了优越条件。
张文忠是土生土长的王江泾人,虽然从小在运河边长大,但他与网船会的结缘,还得从1997年说起。当年6月,张文忠刚参加工作,成为嘉兴市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员,莲泗荡景区便是由该企业运营。
“那时,每年网船会期间,船只汇集荡面,密密麻麻的,真的太壮观了!”由于工作关系,张文忠对网船会这一运河民俗产生了浓烈兴趣——绵延不断的船只、猎猎作响的船帆、人头攒动的热闹,无不让他热泪盈眶,他也逐渐与网船会的民间社团熟络起来。
“随着经济社会社会发展,各类交通出行工具越来越方便,加上传统渔民已经少之又少,网船会似乎慢慢变成了‘车船会’,网船会的氛围在逐渐淡化。”张文忠说,与此同时,尽管当时网船会每一年都还在自发举办,但网船会有100多个社团,对网船会习俗有了解、感兴趣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不禁让他感到担忧。
从那时起,用好网船会这一运河文化载体,做好运河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张文忠一门心思要做的事情。“我想让这一传统民俗持续发展下去,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运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抱着这样的信念,张文忠一直关注并推动着网船会的发展。
2009年起,他开始负责江南网船会的筹备工作。哪怕此前已经过长时间酝酿,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调研和全面考察,提前一年开始筹备,再加上两三个月的重点攻坚,怎么办好那一届网船会,还是让张文忠等人压力倍增。
“时隔几十年迎来网船会重启,当中涉及的具体流程、仪式讲究、社团组织排序、安保等各种事宜,实在千头万绪。”张文忠坦言,以社团组织为例,100多个社团组织以南六房、北六房为主,南北六房以大运河长虹桥为界,长虹桥以北是北六房,以南是南六房,本地还有以王江泾刘王庙为主的内六房,各个社团组织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把原汁原味的运河民俗呈现出来,继续保护和传承好运河文化,就是最大的成功。”
从2009年开始,每一年的网船会,张文忠都参与其中。多年来,他在各个社团间走访奔忙,早已对各个社团如数家珍。
如今,江南网船会已成功举办13届,这场属于运河儿女们的水上盛会,仍在见证并讲述着千百年来的运河故事。
流动的大运河,让王江泾的历史韵味更丰富,发展脉搏更强劲。作为运河入浙第一镇,王江泾依托浓郁的水乡特色、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形成了秀美灵动的独特风貌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存。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千年芳华静静流淌,持续焕发着勃勃生机……
总策划:沈炳忠 杨志勇 杨洁
编辑:谭娇
责编:羊丰伟
审核:杨洁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