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的嘉 | 福兰的“中国梦”
读嘉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书棋 马骏
2024-08-28 08:192.2万阅读

“这个肉太贵了。”

“少一点,一点就够了。”

“付好了。”

嘉兴市区的一家菜市场里,我们见到这样一位男人,他和父亲正在买菜。

深邃的西方长相,脱口而出却是流利的中文,熟悉的砍价套路,最后再来个扫码支付,一连串的操作让人恍惚间认为:这应该是个本地人。

“是的,我想做一个本地人,一个中国人。”

这是来自一个德国人的回答,也是他迄今为止的梦想。

第一个梦想

定居中国

德国人名叫福兰,现在嘉兴一个制造业公司工作。在交流中,他始终坚持用中文对答,他说熟练使用中文是他这几年最骄傲的事情。2002年,刚上大学的福兰因为一次偶尔接触到了中文,神秘而有趣的方块字迅速引起了他的注意,遥远的东方国家因而也成为了他的心之向往。但就像唐僧西行取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福兰的东游也并不轻松。

“2004年,我来中国做过外教。”

“我还回过中国工作过几个月。”

“2017年,我自己求职回到了嘉兴这边。”

当过外教、出过公差,为了选择求职在嘉兴,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几次三番以各种身份主动申请来到中国,目的就是为了距离“中文”更近一些。直至今日,他称呼“来到中国”一直说的是“回到中国”。

为什么非要学中文?当我们这样问道,福兰笑了,他觉得中国是和德国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习俗......这种彻彻底底的颠覆让福兰感受到了乐趣,而正是这种奇趣反而激活了发自内心的梦想,他认为来到中国是前半生必须要完成的挑战。

来到中国后,在中文语境下,福兰坚持每天中午学习中文,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成长为一个菜场里的砍价高手。如今的他,在一个中国企业做高管,每天早上可以去买菜,可以自己学着做中国菜,也可以去收集各种绿茶,在美美喝下一杯后,施施然说:“中国的茶就是比我们欧洲的要好。”

“决定了,就定居嘉兴。”

最近,福兰的爸爸也在嘉兴,这几年的暑期,他都会来一趟。谈及福兰定居嘉兴,他的眼底有着难以掩饰的落寞,那许是一位父亲的不舍。采访中,他抬头看向福兰,最后说:“我能时不时来这里看看,也是件好事。”

第二个梦想

让更多人学中文

是哪里来的对中文的偏执?

也许真的有很多爱来得莫名其妙。

在福兰越来越娴熟使用中文的过程中,他发现,身边很多外国朋友学习中文常常不得其法。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有外国人在中国教英文,有中国人在外国教中文,那有没有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教中文?如果没有,他想做第一个。

在吃饭的时候教他爸爸,在工作的时候教同样来自德国的同事,他总也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让别人感受中文美妙的机会。在采访中,福兰在现场给我们演示了他对同事Alex的中文教学。一个先念,另一个跟读,在几个音节上反复打磨,过了半晌Alex才犹犹豫豫蹦出还算准确的几个字。这算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两人乐在其中。

“中文的进步一点点真的很难。”

“Alex也是很喜欢中文的人。”福兰回头对我们解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对遥远的、陌生的的国家,福兰坚持来到了这里;面对旁人看来有些奇怪甚至可笑的中文教学,他还在坚持。或者福兰就是喜欢给自己的人生设置障碍,然后一点一点拆掉,他将这样的称之为“实现梦想的过程”。

就在2022年,福兰集合了几位同样爱好中文的外国友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发编写了一本“中文学习宝典”——《Chinese on your terms》。书本并不算厚实,但图文并茂,很难想象几个自学中文的“老外”写了本英文书,目的是让人学中文。据福兰说,里面详细介绍了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几种常见问题,并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基本可以说是他们的“错题集”。

“我已经分享过这本书,给几百个人。”

“他们,都很棒,给我的反馈。”

显然,就像他在中国教中文这件事一样离奇,福兰阴差阳错地学会了使用“倒装句”。

第三个梦想

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模样

如今,福兰供职于一家嘉兴智能制造企业,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外国人打电话,用德语、英文,有时候也说中文。他说这份工作的意义就是帮助企业能够走向国际化。

“我来了中国,才知道中国原来是这样的。”

“特别是乡村,嘉兴的乡村。”

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都会发出和福兰一样的感叹。原本,在他们的眼里,中国大概还没来到21世纪。但是从福兰的口中,我们感受到了变化中的中国。他告诉我们,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嘉兴的乡村闲逛,从市区到乌镇,再从乌镇慢慢荡去西塘,一路上,小桥流水人家是有,高楼大厦也不在少数。他边骑边看,也是某一天,就突然觉得,这个始终在往更高处攀登的国家,就像一直追逐梦想的自己,百分之百吻合了。

对福兰而言,这种吻合,让他真正感受到,他已经和这个国家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身为中国人”的情绪。

“很多欧洲人,其实看不上中国制造。”

“我想让大家看看真正的中国。”

眼下的福兰,一个接一个的接电话、打电话,像是一个找到猎物的豹子,一个劲儿的猛冲。电话里,他一遍一遍重复着关于中国制造的一个个世界第一、一次次创新举措,有些畅聊许久,也有的迅速挂断......

“我想邀请很多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最近,企业在国外的分公司就快开业了。福兰似乎又在朝着一个新的目标昂首前进。

是什么让一个德国人对一个遥远国家如此“情根深种”?是开始时追求神秘的好奇,是了解后分享知识的快乐;是感受到来自灵魂的契同。与其是一个外国人的“反向取经”,倒不如说是一棵日渐枝繁叶茂的大树又一次吸引了想要高飞的鸟。


编辑:周家伊

责编:沈育霞

审核:杨洁


我说两句…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