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步入长城汽车平湖分公司的生产车间,一股颇具高科技和未来感的气息席卷感官。在这里,一个个机器人灵活转动着手臂,在标准化操作、喷装作业、激光焊接、精密装配、无损检测等工艺环节上,以精准无误的动作,有条不紊地“施展身手”。
“长城全面采用了机器人大规模集群化智控,大大增强了生产效率。”长城汽车平湖分公司副总经理孙志刚介绍。
长城汽车平湖整车项目集研发、生产于一体,自2020年正式投产以来便展示着良好的生产建设态势。作为浙江省“未来工厂”试点企业,长城汽车于2022年6月下线首台新能源车,完成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车同线生产。
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澎湃,新能源汽车站上时代C位。嘉兴积极驶入新能源汽车产业快车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量连续多年跻身前列,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据统计,截至1-9月,全市共集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企业279家,实现产值640.4亿元,占全省比重8%。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81.1亿元,增长39.4%,新能源车占汽车销售的比重达34.7%,同比提升8.5个百分点。
事实上,一辆汽车能够组装出厂下线,依靠的是汽车制造全产业链上数以千计的配套企业所生产的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而由一个个零部件汇聚而成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版图,往往也倚仗串珠成链,再聚链成群,而后集群成势。
以桐乡的智能汽车产业版图为例,2017年,福瑞泰克——这家国内领先的智能驾驶全栈式解决方案提供商,率先在乌镇扎根,为乌镇在智能汽车的新赛道上开启了从无到有的征程。
紧接着,一子落而满盘活。这些年,乌镇持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中泽科技、玻声电子、华周智能、百度阿波罗、测迅科技、佑驾科技等一批优质数字经济企业相继落地,共同编织着智能汽车产业的多元生态网络。
集群效应之下,落户企业深感其利,正如佑驾科技负责人所言:“乌镇产业基础雄厚,上下游企业集聚,当我们遇到招商团队时,合作意向迅速达成。”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从整车到“三电”核心部件、从控制系统到智能座舱、从新材料到内外饰的全产业链条发展的格局,主要在平湖、桐乡和市本级三大区域集中发展。
历经多年发展,双核驱动、多点协同的“2+N”产业版图正逐步明朗。嘉兴正以平湖市、桐乡市为双核,加快打造以整车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市本级则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主导平台,嘉善打造全市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电芯和模组生产基地,港区加快构建氢气制取、提纯、储运,到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整车制造以及加氢站全产业链布局。
聚智促变,汽车行业驶向下一站。今年以来,我市新能源汽车行业还积极布局智能网联等前沿领域,嘉善、桐乡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桐乡“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建设加速推进,福瑞泰克、驭势科技等一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新兴企业纷纷涌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正加速“换挡提速”。
所谓“车路云一体化”,即造“聪明的车”、建“智慧的路”、架“强大的云”,通过高精度地图、传感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人、车、路、云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实现对车辆行驶环境的全面感知和智能决策,使车辆的行驶更加安全、高效。
作为全国智能汽车产业链条最完备的县级市,桐乡依托乌镇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以及抢先布局乌镇数据要素产业园,构建“超算+智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等,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车轮滚滚的桐乡,正以更智能、更聪明之姿,引领产业变革浪潮。
“汽”势如虹,向“新”再出发。“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在即,嘉兴将紧抓这个历史机遇,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化区域协同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整车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配套市场,吸引零部件企业集聚,同时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和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沈婷
责编:耿俪洳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