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林徽因研究专家陈学勇、林徽因外孙女于葵联手整理编注的《林长民集》,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林长民,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林徽因挚爱的父亲。林长民在发妻病世后,娶嘉兴商户之女,这就是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
林长民在今天远不如女儿林徽因著名,但在那个时代,也是具有万种风情的风云人物,他也是徐志摩的忘年交。林徽因曾在《悼志摩》中直言:“他和我父亲是最谈得来的,年岁虽差得大,但互相均引为知己。”
徐志摩生前曾有意编辑林长民遗文,但诗人不幸在1931年11月19日因空难离世。
徐志摩和林长民为结为知交,是两人相似的艺术天分与气质的契合。而回顾中近现代史那段新旧交替的岁月,也很难无视林长民的身影。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段新旧交替的岁月里,林长民矢志报国,力主宪政,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1919年,更以一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的檄文唤醒国民,疾呼“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此举也被视为导火索(之一),引发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的为人和思想,对长女林徽因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长民集》披露诸多林徽因早年生活细节
《林长民集》的出版是林长民作品首次结集,它收录了迄今为止可以发表的林长民全部诗、文、日记、书信和翻译文字,承载了20世纪初中国内政、外交的生动细节,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实况。这些文献当中,林长民携林徽因欧游日记,致林徽因、梁思成、梁启超、徐志摩、胡适等民国名人书信,主要来自梁再冰家藏林长民手稿,是首度完整面世,弥足珍贵,更是再现了林徽因早年生活行迹和精神面貌。
正如那个时代的许多维新青年一样,林长民出身于并不守旧的旧官吏家庭。他出身于福建闽侯的大家族,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是他的堂弟。
林氏祖上家道渐落日久,到他父亲林孝恂一代败至寒微。然而林孝恂发奋进取,经科举重新步入仕途,做过浙江多地的州县长官。好在他意识到时代巨变在即,能与时俱进。为子侄们开设的家塾,所课兼容中西,一边延聘古文名家林纾传授国学,一边特邀新派人物林万里引入西学。
林万里仅比林长民年长两岁,他和林长民亦师亦友。至于林纾,他曾译过百余部外国小说,《茶花女遗事》就是其一。
这样的启蒙,这样的家庭,奠定了林长民的人生走向。他取有秀才功名后,就告别科举,修英文、日文,两度赴日留学,后主编浙江最早的翻译刊物《译林》,出版译著《西力东侵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林长民转身外事,名列当时政府的外交委员会,创建民间性质的国民外交协会,借民间外交掣肘政府内亲日势力。他与仁人志士们力主中国对德宣战,作为战胜国,北洋政府取得了出席巴黎和会资格。会场外,旅欧的梁启超及时通风:“和会”可能签署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林长民立刻给中国代表团发送了电报,力劝不能签字,丧失国权,同时他还将此大事告知国内众人,于《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引发了后来的五四运动蓬勃展开。
今日的我们阅读林长民的人生故事,既可远眺北洋时期政坛风云,亦可认识剧变之际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
十余年整理编注,补徐志摩生前之憾
林长民多才多艺,能诗擅书,青春时期与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唱和,晚年屡屡在王世澄、黄濬主编的《星报》发表诗作。年过半百的林长民还以名流身份与女儿林徽因、朋友徐志摩同台粉墨,公演泰戈尔名剧《齐特拉》,传为一时佳话。
在徐志摩眼里,林长民温文雅致、学识渊博、幽默风趣,同时又是有思想、有抱负、有魄力的“书生逸士”。他曾多次“讽劝”林长民离开政界“回航”,与其一并翱翔文坛。可是林长民自负志不在文,他的文学天资倒是遗传到女儿林徽因身上才大放异彩。
林长民是林徽因一生中最亲近、对她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林长民在教育子女上也别具一格。他曾说过:“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从林徽因六岁起,父女之间就有了书信往还,林长民多次在信中对女儿吐露心声。1920年,林长民赴欧洲考察,众多子女中,独携长女徽因同往。与父亲同游欧洲,是十六岁的林徽因第一次踏出国门。异国的风土人情,极大地开阔了她的眼界。此行她与父亲一道,结识了威尔斯、哈代、狄更生、曼斯菲尔德,以及旅居欧洲的徐志摩、张奚若、陈西滢等人,这些人物对林徽因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诗人和建筑学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京政坛瞬息万变,郭松龄反叛东北军阀张作霖,欲借重林长民声望,秘密接其出京。不料林长民来到郭部不久就遇郭军惨败,中流弹去世,这个无可挽回的悲剧突然结束了他跌宕的一生,时年仅49岁。
林长民遽然离世,引来徐志摩的深切凭吊(《伤双栝老人》,《晨报副刊》1926年2月3日)。徐志摩有意编辑故友遗文《双栝斋文集》,但诗人本人也不久罹难——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1月19日,他乘坐南京至北平的飞机在济南遇大雾撞山失事,机上人员无一生还。
此后长达百年的时间里,林长民著述再无人搜集、整理。这位百年前曾名动一时的风云人物,只留下“林徽因父亲”的模糊面影。
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出版的《林长民集》弥补了徐志摩生前之憾。陈学勇多年前即着手搜集、整理林长民遗文,并与于葵女士合作,前后耗时十余载,终使《林长民集》得以面世。书中还收有四十余幅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原版影像、手迹图片,呈现了这些珍贵史料的原貌,让这位百年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重新回到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中。
编辑:许金艳
责编:高秋萍
审核:邓钰路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