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嘉兴人口增长背后
有着怎样的逻辑与基础?
如何把“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从自然增长状况看,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为3.6万人,死亡人口为3.7万人,自然减少人口0.1万人。出生率为6.5‰,死亡率为6.7‰,自然增长率为-0.2‰。与2023年相比,出生率上升0.6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上升0.7个千分点。因此,2024年在人口自然增长减少0.1万人的背景下,嘉兴总量实现正增长完全源于外来人口净流入。
从城乡构成看,202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417.6万人,农村人口为143.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为74.5%,与2023年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
对比各县(市、区)数据,海宁、桐乡、南湖的常住人口居全市前三,分别为110.9万人、106.3万人和88.0万人;去年人口增长量最高的县(市、区)是海盐,共计增长0.6万人,嘉善和平湖均增长了0.4万人;从城镇化率看,南湖以88.6%高居全市第一,嘉善的城镇化率达76.9%居全市第二,海宁的城镇化率为72.0%居全市第三。
此外,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1982年嘉兴全市的人口数为295.88万人,增长了近265万人,已连续40余年实现人口正增长。这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也得到印证,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嘉兴常住人口增量达89.92万人,增幅19.98%,连续十年保持正增长。同时,十年间嘉兴常住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4%,全国仅为0.53%,嘉兴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甚至,2021年嘉兴人口的增长量力压苏州、佛山,勇夺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人口增量超10万人的普通地级市。
一般来说,人口总是向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的城市流动,而嘉兴的“磁吸力”一直有迹可循。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嘉兴69.2%外来就业人口从事的行业属于第二产业。这与嘉兴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这些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服饰业、建筑业等传统制造行业。
目前,嘉兴构成了多元化的县域生产力结构,海宁的皮革、海盐的紧固件、桐乡的化纤、平湖的箱包等都是块状经济的体现,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近年来,嘉兴大力实施新制造“555”行动,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成为吸引技术人才的新引擎。2024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9.3%和8.1%,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同产业平均水平2.3个、1.8个和0.5个百分点。这也成为嘉兴吸引人和留住人的“产业容器”。
分析嘉兴的人口吸引力,还可以从分析人才吸引力入手。
2024年,嘉兴跻身全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行榜前20强。事实上,嘉兴已连续三年实现排名提升。身处“卷王”满地的长三角地区,嘉兴这场“人才争夺战”其实并不好打。早在2008年,嘉兴就举办了首届“星耀南湖”活动,自此,“星耀南湖”便成为嘉兴十余年磨一剑打造的人才工作标志性名片。
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嘉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35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达249.66人,列全省第3;集聚博士后165人、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项目资助数创历年新高,连续5年新增就业青年大学生超10万人。数据背后,是嘉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所做出的持续努力。
广阔的未来发展机遇也是嘉兴最明显的吸引力之一。
嘉兴汇聚了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合盛硅业、华友钴业、福莱特光伏玻璃等在各自领域中领跑全球,还打造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实验室、中电科36所等重大特色平台,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搭建了发光发热的闪亮舞台,努力让更多“追梦人”在嘉禾大地成就梦想。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下一轮“抢人”大战中,嘉兴应如何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
“得人才”更要“得人心”。近年来,嘉兴凭借一系列政策举措和便民福利,不断加强对五湖四海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如今在嘉兴,连老外也不见外了。
去年12月,全国首批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于一体的“聚英卡”在嘉兴发放。将目光放远,嘉兴持续加强域外引才工作,建立起全省首个“留·在浙里”香港工作站、上海工作站;市县联动举办产业链招聘、“校园嘉兴日”等活动近千场,覆盖企业近2万家次。
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嘉兴的发展一直得益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接轨沪杭,融入长三角,“开放”是嘉兴发展的代名词。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嘉兴以更开放的姿态规划城市未来发展,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嘉兴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唐铁球分析,从最为明显的区位优势来看,嘉兴地处长三角腹地重要交通节点,借助于沪杭高铁等交通网络,住在嘉兴的人享有发达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这个区位优势使嘉兴能够吸引沪、苏、杭大城市的外溢人口,承接产业转移,产业溢出,带来了多样的人口、就业的增长。
当前,嘉兴融入长三角再度按下“快进键”。今年召开的嘉兴市“两会”为嘉兴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明确了路径:要聚力建设交通强市,加快建设“公铁水空”联运枢纽,促进沪嘉全面接轨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包括全力推进通苏嘉甬高铁、沪嘉城际、沪昆铁路建议,以及加快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完善海河联运体系等。
“目前,嘉兴发展势头很好,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依然强劲,常住人口增长肯定还会持续下去。”在唐铁球看来,未来嘉兴应通过技能提升、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三轮驱动”实现从“人口红利”向“发展红利”转化,把人引得来、留得住、留得久,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栏目统筹:姜鹏飞
编辑:徐宇洁
责编: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