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3月21日,“潮城团青”赴基层挂(兼)职锻炼校地共建项目启动仪式暨第十期青马班开班仪式在学术一号报告厅举行。共青团海宁市委书记周秀琳、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潘晓国、长安镇团委书记戴政达、学院副院长杨丽霞、党委副书记汪风易,院团委、组织宣传部、教务管理部、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负责人和团委负责人、第十期青马班学员出席活动。
周秀琳在致辞中强调,在“十四五”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广大青年要主动投身基层熔炉,将“书生气”转化为“泥土气”,通过参与矛盾调解、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一线工作,淬炼担当作为的“铁肩膀”与善作善成的“真本领”。青年需把握海宁精神传承与城市发展新机遇,躬身入局经济建设主战场、改革开放最前沿及社会服务各领域,以青春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将个人成长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通过此次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搭建理论实践融合平台,致力打造青年成才示范样板,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潘晓国寄语广大青年学子,以躬身实践诠释使命担当,既要珍惜校地共建的成长契机,主动融入基层沃土,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社会治理的社区网格、民生服务的基层一线真抓实干;更要锤炼攻坚克难的过硬本领,通过参与重大项目攻坚、矛盾纠纷调解、新兴业态培育等具体实践,将专业学识转化为破解发展堵点的创新动能。期待青年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激活乡村,在服务“钱塘潮都 青创之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书写知行合一的青春答卷,让理论成果扎根大地,让青春足迹结出硕果。
汪风易指出,通过校地共建实践,学生得以深入基层一线,在乡村振兴中读懂海宁发展脉络,在助农服务、文化惠民中锤炼专业本领,在基层治理中锻造责任担当,为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实现“双向赋能、共育新人”的目标。围绕青年成长与使命,他提出三点期望:一要永葆“赤子之心”,以空杯的心态向基层学习;二要锤炼“工匠精神”,善于用新思维破解老问题老难题;三要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两个先行的发展大局。
宣刚对“潮城团青” 赴基层挂(兼)职锻炼校地共建项目实施方案作了解读,激励青马班学员在服务社会中彰显青春担当,以实际行动诠释东方青年使命。
在全体与会人员见证下,周秀琳书记与杨丽霞副院长共同为校地共建项目揭牌,长安镇团委与学院团委现场签署合作协议。
学员代表王艳慧倡议全体青年以“三个坚持”——勤学善思、躬身力行、守正创新,在基层实践中当好学习者、倾听者、践行者,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青春答卷。随着大学生艺术团“一个声音”带来的《有我》响起,这场校地协同育人的新实践正式启航。这首献礼共青团百年华诞的青春乐章,正化作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指引着东方青年以青春之我浇筑民族脊梁,在伟大复兴的壮阔航程中顺潮、迎潮、弄潮、领潮!
此次校地共建项目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与海宁市深化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不仅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也将助力地方产业升级、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未来,校地双方将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为潮城海宁的高质量发展凝聚青春力量。
编辑:徐宇洁
责编:耿俪洳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