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丝绸,是连接古今的纽带。
汉唐盛世风华,浓缩于一方丝绸。
丝绸之路展新程,活化创新谱华章。
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凝聚着一代代中国人技术实践和文化创造的智慧。公元前206—公元907年的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往和融合的高峰时期,高度发达的丝绸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互动交流,为沿线人民带去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同时也有艺术与技术回流并影响中国丝绸文化的发展。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刘鹤多年深耕中国古代丝绸图案艺术研究,从汉唐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出发,以考古出土文物作为课题研究的物证,从考古学、艺术史、设计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角度出发,进行跨学科研究,写就《丝路华章:汉唐丝绸纹样艺术研究》一书,填补了汉唐丝绸纹样系统性研究的空白,为同类文化遗产研究提供范式。
一、内容提要
《丝路华章:汉唐丝绸纹样艺术研究》以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基点,研究汉唐时期丝绸纹样艺术及当代各领域的设计实践。
丝绸之路与汉唐丝绸技术:开篇即厘清丝绸之路的概念与范畴,结合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实物及古籍记载,论述丝绸之路上的汉唐丝绸织造技术,以论证汉唐丝织业的兴盛与发达。
传播与融合:作者从丝绸纹样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西宗教文化与工艺技术的交流互鉴两方面出发来论证汉唐丝绸纹样的多元发展,以揭示丝绸之路汉唐丝绸纹样的历史继承性、多元融合性和创新发展性的特征。
纹样体系与艺术特征:本章以考古出土汉唐丝绸实物为出发点,以汉唐不同时期文化特点及文化交流时代背景为线索,按纹样母题、工艺技艺、组织结构、色彩配置以及装饰规律建立层级分类关系,综合运用类型学、艺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研究方法,通过多维度交叉验证,呈现从微观纹样解析到宏观文明互鉴的完整学术路径,凸显跨学科研究的创新性与说服力,构建汉唐丝绸纹样艺术体系。
审美思想与文化解读:作者突破就纹样论纹样理念,透过丝绸纹样的外化形态,从美学、文化学出发,深度揭示汉唐不同历史时期丝绸纹样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以观照丝绸之路背景下汉唐丝绸纹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表现,进一步明确了汉唐丝绸纹样艺术的特征、价值及影响。
现代活化与设计实践:最后,针对传统纹样在当代设计转译的问题,作者以“汉唐丝绸纹样当代活化实践”个案深入构建,从元素分解、骨架提取、色彩配置、组织结构、纹样设计等角度提取信息,通过主题性、系列化设计实践案例展示传统纹样现代转化的方法。
二、学术价值与创新贡献
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范式:本书突破传统艺术史研究边界,以丝绸之路为线索,将艺术学、考古学、美学与设计学相结合,系统阐释汉唐丝绸纹样的文化内涵与工艺特征,构建了多元文明交融视角下的纹样艺术研究框架,为丝绸之路物质文化研究提供新范式。
实证研究与理论深化的双重突破:依托丝绸之路出土文物的实证分析,揭示汉唐丝绸纹样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传播轨迹与演变规律,填补了汉唐丝绸在纹样艺术、工艺技术与审美思想领域的系统性研究空白,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艺术创新与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活化应用路径的开拓性探索:提出“纹样基因提取—符号语义转化—产品适配”的“活化传统”理论框架,通过设计案例探索传统纹样在当代服饰、文创产品等领域的应用逻辑,为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提供技术路径与实践范式。
三、以锦绣纹样话千年,用活化创新谱华章
《丝路华章:汉唐丝绸纹样艺术研究》不仅是一部锦绣纹样艺术史专著,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再生的方法论指南,通过解码汉唐丝绸纹样的历史层积与跨文明对话逻辑,其为传统艺术的全球传播、本土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助力“丝路精神”在当代焕发新活力。《丝路华章:汉唐丝绸纹样艺术研究》由全国丝绸信息中心、浙江省丝绸纹样研究会、《丝绸》杂志社联合推选为“2024年度丝绸领域十大出版著作”。
据了解,嘉兴大学设计学院刘鹤副教授是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古代丝绸纹样艺术与服饰文化研究。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青年基金项目1项,以及多项市厅级课题项目,在《纺织学报》、《丝绸》、《嘉兴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其中《丝路华章:汉唐丝绸纹样艺术研究》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成果获得该课题结题优秀荣誉。
编辑:张庭红
责编:周健
审核:章军龙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