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搬到田间,让大学生读懂担当与传承
读嘉新闻客户端通讯员 杨洁 包宏杰 摄影 叶宸瑞 周璇
2025-04-23 17:147611阅读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主任俞甜、组织员杨洁,带着学生走进了海宁“葡萄奶奶”庞利琴的葡萄大棚,上了一堂别具特色的沾满泥土气息的“田间思政课”。

大棚里,葡萄藤蔓上挂满卷曲的须蔓。现年66岁的庞利琴站在田垄间,一边熟练地用修枝剪剪掉多余卷须,一边给学生们讲解:“别看这些须子不起眼,它们会抢走果实的养分。修剪时可以数一下叶端的三瓣叶子,超过的就剪掉。”学生们围在她身边,学着分辨结果枝和无用须,剪刀咔嚓几下,嫩绿的卷须纷纷落地。

2001年,庞利琴在3.5亩荒地上种下第一株“白鸡心”葡萄苗。刚开始种葡萄时,她不懂修剪,看着藤蔓疯长还挺高兴,结果结出的果子小得可怜。后来,她带着病株跑遍嘉兴市本级、海盐请教专家,还跟着网络课程一帧一帧学习剪枝技术。现在,她几十亩的葡萄园不仅年年丰收,还通过“嘉联葡萄合作社”帮扶5户困难户。

“剪须子就像过日子,要把精力花在刀刃上。”庞利琴这句田间实践的感悟,让学生们在重复的修剪动作里,真切感受到劳动背后的耐心和智慧。

劳作间隙,庞利琴坐在简易木凳上,又和大家聊起自己当村妇女主任的往事。她的奉献精神让同学们受益匪浅。退休后,庞利琴没闲着,转身投入葡萄种植,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有人说我退休了该享福,可我闲不住,看到乡亲们日子好起来,比啥都开心。”

学生们一边修剪着葡萄须,一边提问:“奶奶,您觉得现在种葡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行情好了,但人工跟不上,套袋、捆扎藤蔓这些细活,年轻人不愿干。”听到庞利琴的回答,有学生马上问:“奶奶,我们下次来帮您捆扎藤蔓、套袋,还能帮您在网上卖葡萄!” 庞利琴笑着点头:“好啊,你们年轻人脑子活。”学生们当场决定组建“葡园助农小分队”,定期来帮忙干农活,还要试试直播带货,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在助农上。

午后的阳光透过棚顶,在整齐的藤蔓间洒下细碎的光影。握着沾满泥土的修枝剪,看着眼前这位从基层干部变成种植带头人的老人,学生们突然明白了她的坚持:虽然岗位变了,但扎根土地、服务乡邻的初心一直没变。

“这堂没有课件的思政课,让我们在剪须劳作中,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样子,也从庞利琴的故事里懂得了什么是担当—— 所谓担当,就是俯下身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把对土地的热爱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一名同学开心地说。

藤蔓间,新一代和老一代的身影交错。修剪后的葡萄藤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结出累累硕果,而学生们也和庞利琴定好了下一次的田间之约。就像新生的藤蔓年年向上生长,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正从老一辈手中,渐渐传到新一代青年学子的肩上。

图片由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提供
编辑:余婷婷
责编:王坚

我说两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