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记者从嘉兴大学获悉,嘉兴大学日语教师宫琳的专著《日语专业教育中文学融入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方法论构建——以读者反应论为基础》自从去年5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师生和业界好评。晚报教育记者请宫琳介绍了这本书的撰写背景和过程。
宫琳老师认为,我国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呈现出鲜明的“实用”特征,主要表现为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技能培训而忽视培养人文素养,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学生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学者呼吁加强人文教育。
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明确指出外语类专业的人文社会学科属性,外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文学与科学素养”以及“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
2020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其中明确提出新时代的日语专业教育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宫琳老师以读者反应论为理论基石,选用经典文学作品构建文学融入第二外语(日语)教学的方法论,旨在将文学作品融入语言课堂教学,让学习者在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
系统梳理中国日语教育发展史
该书通过分析1960年以来我国出版的日语精读教材(基础阶段36本,高级阶段39本)中的文学作品选编策略,考察其题材分布与特征等,以揭示文学作品在日语教育中的价值定位。这种对每一本教材的细致考证,作为资料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通过对教材收录文学作品的系统考察,中国日语教育的演变脉络得以清晰呈现,进而引发了作者对当代中国日语教育应然范式的回答。即“日语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
这也正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作者语言教育理念体系的核心所在。基于文学作品,能否在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达成对其健全人格培养的目标,这构成了本书第二部分的研究主题。
作者深入考察了国内外二语(日语)教学常用的文学理论,最终选定与“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日语教育”理念想契合的读者反应理论。之后,分析了读者反应理论在第二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文学用于第二语言(日语)教育的方法论。通过实验教学的分析,具体阐释如何将该理论转化为日语教学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论的有效性。
该研究论证了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媒介在语言课堂中的双重效能:在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维度培养语言技能,在人格塑造维度促进价值认知的协同发展。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既强化了对日语语言表达的理解,也展开了对人性的深度探索。文学教育的精髓在此得以鲜明呈现。
为文学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业界认为,我国的日语教育学研究在日语教育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国内在日语教育史研究、教科书研究、习得论研究、教学方法论研究等各个领域,已有诸多著作问世。然而本书以读者反应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跨学科整合日语教育研究的多元学术领域,构建了具有范式创新意义的二语(日语)教学理论框架,其突破性的学术创见为当前日语教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
在教学设计方面,本研究参考了山元隆春(2005)提出的“文学课堂中学习者‘阅读行为’的成立条件”,并以Benton与Fox(1985)的“阅读日志”(reading log)作为教学核心框架,同时借鉴了滨本纯逸(1986)关于读者反应理论的教学设计观点。此外,考虑到研究对象为中国大学生及外语学习背景,还额外增设了适应性条件,包括选取针对性选材(适合学习者语言水平与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以及具体的教学流程。
教学实验结果表明,二语教学中应用文学作品中有效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选择具有“意义空白”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在于阅读日志、讨论、教师引导、策略教学与结构分析的协同作用。该教学设计为教师在二语课堂中运用读者反应论开展文学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全面、客观地展示了文学在中国日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通过构建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文学教育方法论,为中国日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该著作在我国不仅能成为更多从事日语教育乃至整个语言教育事业同仁的指南,更能惠及其它语言教育工作者。作者所倡导的“以文学为载体、以健全人格培养为旨归”的二语教育理念,必将有助于焕发未来学子的人性光辉。
编辑 曹雅严
责编 沈爱君
审核 沈丹虹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