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您是哪一年入党的呢?”“我是1970年7月,我们入党的那个时候,什么工作都要带头,不讲个人利益。”“您觉得老百姓的生活是怎么一步一步变好的呢?党员在其中发挥了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最近,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暑期赴嘉兴市“薪火相传”社会实践专项化实践团队的学生走进桐乡市凤鸣街道中群村,深入基层一线,以口述史形式采访老党员,聆听亲历讲述,记录心路历程,还原历史故事,为传承红色基因留存生动注脚。拉开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实地调研的序幕。
据介绍,中群村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个村落有将近3500亩永久基本农田,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种桑养蚕繁衍生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村内人口结构日趋复杂,村里面临的治理压力不断增大。根据上级的精神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村委着手搭建友善网格,设立了25个由党员担任的中心户,分别联系3—12户不等农户,建立联户情况表,每月一联,收集整理民情民意,搭建起村民与村党委间的“连心桥”。
今年64岁的老党员范建方说:“以前邻居比较多,家里、土地上还会存在一些纠纷。现在田地不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多的纠纷。但是家庭里、邻里间如果纠纷大家都习惯来找我们。我们同老百姓打交道还是方方面面的。”“只要跟老百姓耐心沟通,让百姓觉得你是在跟她们耐心商量,他们都会听进去的。”中群村原书记王永兴如是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老党员们”忙碌的身影。“热心、和善,他们总能义无反顾地提供帮助。”提起他们,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我是1970年7月桐乡县里第一批入党的老党员……”今年75岁的叶松奎是最早加入友善网格中心户的老党员之一,退休后一直惦记着“村里的事儿”。一闲下来,他就会和大家穿梭在村头巷尾。村党委副书记邬树荣充分发挥熟悉民情的优势,化身居民矛盾调解员,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化解了一系列矛盾纠纷。他常跟村民讲:“农村工作就是要多积累,这样的话老百姓才能信任你。同村便是一家人,只有互帮互助、互敬互爱,才能形成好村风,生活才会更幸福。”
通过本次沉浸式的口述史调研,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了嘉兴基层社会治理的“速度”与“温度”,深刻体悟到老党员们矢志不渝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切身感受到乡村发展中凝聚民心、群策群力的磅礴大爱。这份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深化了青年学子对基层的认知,更激发了他们扎根地方、服务社会的热忱。学生团队负责人倪良治同学表示,嘉兴这片充满活力与温情的沃土,已成为他们未来就业择业的重要考量,期待有机会能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贡献力量。
“这次同学们深入基层运用田野调查方式挖掘、记录,以口述体例传承与弘扬由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讲述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已然融入了历史的真实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接受熏陶、汲取养分,感悟承载其中的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转化为砥砺政治品格的自觉行动,使之成为推动当下实际工作的强劲动力的生动一课。”团队指导教师徐冬如是说。
图片由东方学院提供
编辑:陈强
责编:黄烨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