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秀水湖波潋滟,杏林之风蜿蜒,杭嘉湖平原的沃土上孕育出了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这里有淬炼古方、悬壶济世的老一代医者,更有青囊金针、革新剂型的年轻医生……让我们走近“我嘉名中医”,对话杰出的岐黄传承者,聆听嘉兴的中医智慧。
医语录
西医是攻“病”的科学,中医是调“和”的艺术。

时针划过十二点十分。“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话音未落,他的思绪似乎又飘回方才的门诊,“今天接诊了一位大姐,大热天裹着长衣长裤,全身酸痛怕风怕冷……”检查结果最终锁定于“纤维肌痛综合征”——一种极易被忽视的慢性风湿病。丁红生的脸上漾起欣慰的笑容,那是对患者及时就医的庆幸:“按时服药加生活方式调整,你就能慢慢好起来。”一句简单的医嘱,承载着他对患者化不开的关切与责任。
童年萌志 书海寻方启杏缘
这位将患者时时放在心上的医者,其杏林之路的源头,竟藏在家中小小的书架之上。“童年时,家里那几本翻得泛黄的医书就是我的‘游乐场’。以前的医疗条件不好,生了病就照着书上的方子自己治。”面对简陋的乡村医疗条件,家中一本本医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健康的依靠。只有病得沉重时,才由大人领着去找村里的“赤脚医生”。小时候的丁红生跟着大人走进乡卫生院,那简陋房间里的景象从此烙印心底,“那时候就觉得医生是很厉害的人,把把脉、开几贴药,就能把疾病赶跑。”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在丁红生心里埋下了“长大要成为一个医生”的种子。

1993年,凭借优异成绩叩开北京中医药大学大门的丁红生。1997年,毕业后的他来到了嘉兴,将名字写入嘉兴市中医医院的名录——那个手捧医书的孩童,可谓圆了幼时立志学医的梦想,由此真正披上了守护生命的白袍。
急诊淬炼 白衣秉烛战死神
丁红生初入医院,就如同海绵般在各科室间轮转汲取养分。眼科、儿科、肝炎科……都留下他求知若渴的身影。扎实的基础与突出的能力,使他迅速崭露头角,医院将他委以重任——安排至急诊科。这一待,便是两千余个殚精竭虑的日夜。
急诊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更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场。白加黑、“5+2”,是刻在此处最深刻的印记。只要病人需要,医生就必须迎难而上,不分昼夜。长期高压运转下,丁红生自己的身体也敲响了警钟——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然而,他从未喊过一声累,每次迅速处理完自己的不适后,又立即投身到下一个生命的救治。

“急诊室的磨砺异常辛苦。”丁红生坦言,“但它迫使年轻医生跨越书本与实践的鸿沟,这是成长最快的熔炉。”他始终坚信,唯有经历破茧前的黑暗与挣扎,方能迎来振翅高飞的光明。2003年,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ICU),丁红生成为科室发展的中坚力量。急诊与ICU十余年的淬炼,将当年初出茅庐的学子,锻造成了技艺精湛、守护一方的生命堡垒。
问道四方 星夜兼程访明师
即便急诊与ICU的工作繁杂,丁红生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探索热情从未熄灭,尤其在脾胃病与风湿病领域。他致力于将西方医学的严谨实证与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精髓相融合,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学术脉络:面对风湿病,他坚持“六经辨证”为纲,驱邪之时不忘扶助正气;应对脾胃病,则以“补益升提、兼化湿浊”为核心,临床效果显著。
2012年,丁红生出任治未病科主任,翌年又肩负起风湿病科的重担。荣誉与责任接踵而至。2017年,他通过专家评审、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初试和全国统一考试严格的层层严苛选拔,以优异成绩被遴选为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为精进医术,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开启了艰辛的异地求学之旅——每周两次,雷打不动地乘坐凌晨五点的火车,奔赴上海、杭州、石家庄等地,先后师承上海龙华医院风湿科陈湘君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王庆其教授、浙江省国家级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河北省中医院国医大师李佃贵等中医大家。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只为在中医的汪洋大海中汲取更深邃的智慧。

结束一天的门诊后,他最爱“钻进”泛黄的书页间。《黄帝内经》的深邃哲理、《伤寒杂病论》的严谨法度、裘沛然等近现代大家的独到见解……他在经典的字里行间驰骋,将古今智慧融会贯通,再赋予患者当下的治疗方案以新的生机。
妙手仁心 巧解沉疴显真章
“丁医生,我能走路了!体温也正常了!”被风湿科医护人员私下称为“可乐男孩”的小张(化名),脸上终于拨云见日。年仅20岁的他因下肢关节红肿剧痛、无法行走前来求诊。长期只喝碳酸饮料的恶习,让他过早饱尝重度痛风之苦。常规西药恐伤肝肾、升糖压,丁红生权衡再三,大胆采用中西结合的精细方案:最小剂量消炎药静滴辅以抽液、局部封闭,同时中医外治(中药离子导入消肿、中药涂搽)配合内服汤剂调理脏腑。仅一天,关节肿痛大幅缓解;几天后,男孩已能下地行走,体温与肾功能指标也奇迹般回归正常。

饱受干燥综合征折磨十余年的马阿姨,常年口干眼干、食不甘味、夜不能寐,脾气日益焦躁。辗转求医,中西医尝试无数,收效甚微。最终,被儿女“连哄带骗”带到丁红生面前。仔细翻阅马阿姨厚厚一沓病历后,丁红生判断其病情处于相对稳定期,中药调理恰逢其时。起初,被中药“苦怕了”的马阿姨十分抗拒。丁红生没有放弃,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耐心解释药理与可能的转机。马阿姨勉强答应一试。几天后复诊,她主动踏进诊室的大门,笑容代替了愁容:“眼不干了,吃得香、睡得着了!丁医生,这药有效!”重新接过药方时,她紧锁的眉头早已舒展。

薪火相传 讲堂病榻两倾囊
作为嘉兴市健康教育讲师团的核心成员,丁红生深感传播中医防治理念责任的重大。多年来,他不辞辛劳,深入社区、企业、机关,举办了近百场深入浅出的中医健康讲座,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撒向大众心田。
身为教学主任,他每年迎来送往嘉兴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的大量实习生、见习生与规培生。从舌象辩证、精准施治、病例复盘到患者沟通,对学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他常与学生围坐探讨疑难病例,在思辨的火花中共同探寻最优治疗方案,提升临床疗效,更传承着严谨治学的态度。

深厚的理论根基源于对医学的极度专注与热爱。丁红生将中医典籍与现代医学文献并重,铸就扎实理论功底。他积极参与全院中医查房,为危重疑难病例的治疗提供关键思路,并着力规范中医临床路径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牵头建立了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三种风湿科核心疾病的中医临床路径;他勤于笔耕,至今已发表近二十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两项重要课题,主编与副主编中医书籍各一本,将宝贵的临床经验与理论思考汇入中医学术的长河。
从泛黄医书的悄然召唤,到信守一方百姓安康的白衣使者,丁红生近四十载光阴,以行动刻写下当代中医“守正创新”的生动注脚。守,是守护辨证施治的灵魂与传统医学的济世仁心;创,是开创中西医汇通之路,赋予古老智慧惠泽今人的力量。看着纤维肌痛患者带着药方安心走出医院,丁红生眼中闪烁的正是几千年来中医人心中那簇不灭的灯火:“但愿世间无疾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策划:张榆 沈丹虹 陆黎阳
执行:陆黎阳 许雨欢 傅昊
编辑:曹雅严
责编:陆黎阳
审核:沈丹虹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