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今天(8月7日),我们正式进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季节转换之际,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身体也容易“闹情绪”,增加患病风险。立秋后的养生就得提上日程了!我市中医医院专家带来了顺应节气、科学养生的实用建议,赶紧收藏起来。
要点一:润肺防燥,“白色”食物是首选
立秋后养生,饮食调养是头等大事。医生指出,秋季对应人体的“肺”,而肺在中医五行中偏爱“白色”。想要润肺防秋燥,多吃点白色食物准没错!
“立秋后比较适合多吃白色的食物,比如白萝卜、莲藕、百合等。像百合银耳羹、山药薏米粥这类偏清补、能滋补的食谱就很推荐。同时,秋季进补应以清补为主,千万别急着‘大补特补’。”市中医医院灸疗专科副主任刘彦麟说。
要点二:缓解秋燥,试试按摩这两个“护肺穴”
对付秋天常见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痒等“秋燥”症状,除了吃,按摩穴位也是个好方法。医生推荐了两个疏通肺经的关键穴位——列缺穴和鱼际穴,每天按一按,帮助身体“降降燥”。
列缺穴的简易取法是:两手虎口交叉,一只手的食指搭在另一只手的桡骨茎突(手腕背部外侧凸起的骨头)上方,食指指尖所在的凹陷处即是。
鱼际穴则位于手掌外侧,大拇指根部肌肉丰厚隆起的地方(大鱼际),靠近第一掌骨边缘的位置。按压这两个穴位时都会有明显的酸胀感或酸痛感。
刘彦麟建议,每天坚持按摩这两个穴位各三分钟左右,以感到酸胀为宜,有助于疏通肺经,对抗秋燥。
要点三:心情别“悲秋”,调心安神很重要
秋天不仅影响身体,情绪也容易跟着“低落”。中医认为“肺主悲”,秋季更要提防悲伤、忧郁的情绪找上门。
“立秋后要有意识地调养心神,保持心情舒畅平和,避免过度伤感和忧虑。心情好了,身体才能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安稳度过秋天。”刘彦麟告诉记者。
要点四:作息跟着“鸡”走,早睡早起养阳气
顺应天时调整作息,是秋季养生的基础原则。医生建议,和夏天提倡的“晚睡早起”不同,立秋后要逐步调整为“早睡早起”,具体时间建议是晚上9点到11点之间入睡,早上5点到7点之间起床。
“这种跟着‘鸡’的作息走的方式,古人称为‘与鸡俱兴’,有助于人体顺应秋季自然界‘收敛’的特性,更好地养护体内阳气,为秋冬健康打好基础。”市中医医院灸疗专科副主任刘彦麟表示。
立秋养生,重在“润肺、防燥、安神、顺时”。记住这“吃三白、按两穴、防秋悲、早睡起”的十六字诀,跟着医生的建议行动起来,助你健康平稳地开启金秋时节!
编辑:潘禧龙
责编:周健
审核:包文越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