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10月19日,“第二届长三角智能社会治理论坛”暨“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研讨会在位于潮城海宁的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22家知名学术期刊编辑齐聚,围绕智能技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展开深度研讨。

校地实践搭台,学科与平台“双护航”
作为论坛举办的“东道主”,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从资源支撑、学科布局到长效平台建设为研讨提供全方位保障。
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占荣介绍,作为浙江省“双一流196工程”院校,浙江财经大学已在数字经济、公共管理、社会治理领域形成鲜明科研优势;东方学院依托母体资源,在经济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协同发展,搭建起“学术研究+实践落地”的交流桥梁。“长三角正处治理现代化关键阶段,AI、大数据等技术是破解基层痛点的核心,论坛将推动校地协同与学科交叉,为实践注入动能。 ”他表示。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AI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已成为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关键课题。”东方学院院长童志锋表示,面对基层治理中综合性、复杂性的现实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的智慧协同攻关,东方学院在母体“新财经战略”的指引和嘉兴、海宁等地方政府支持下,积极推进“四新”体系建设,实施“1234”发展战略,持续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本次论坛汇聚学界与业界智慧,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探讨智能社会治理中的理论、技术与伦理难题,探索AI在基层更高效、更普惠的应用路径。

论坛开幕式上,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交叉学科研究院正式成立。该研究院聚焦数字经济与公共管理交叉领域,将通过培养复合型治理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破解基层治理中的复合型难题提供长效智力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共探AI利弊,多维度研讨“出实招”
论坛核心环节与细分研讨层层递进,形成丰富思想成果。在核心研讨中,多位专家通过主旨报告直击AI赋能的关键问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教授指出,AI虽显著提升治理透明度与效能,但“数据垄断”“技术鸿沟”两大风险不容忽视,更需警惕对AI治理的“迷之自信”——不能忽视治理中的情感需求与人性温度,防止机器替代人引发社会关系异化。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聚焦数智时代的情感重塑,提出平台算法正深刻影响情感的生成与表达,未来需通过规范技术应用,在效率与人性间找到平衡,构建更宜居的“情感世界”。此外,东南大学王宁教授、中山大学梁玉成教授等还分别从“人工智能可供性能动模式”“人机协同社会构建”等角度,剖析AI赋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为进一步细化议题,论坛设置三大平行论坛、六个分论坛,围绕“AI赋能城市社区治理”“乡村数字化治理转型”“AI+公共治理创新”等六大核心议题分组交流。各分论坛由核心学术期刊编辑主持、领域专家评议,现场形成多项建设性观点。
本次论坛由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等联合主办,不仅集中展现了AI赋能基层治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更促成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实践的深度对接,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智能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参考的“学术样本”。

编辑:王晓晔
责编:朱鑫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