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嘉兴各级文化馆多年来策划、实施了许多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化服务项目,丰富了嘉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随着嘉兴人文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嘉兴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不断“自我更新”中,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面向老百姓的文化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了,您知道身边有哪些文化服务点吗?您知道如何便捷地到达这些地方吗?你需要的哪些文化服务项目,您知道要去哪里获得吗……从今天起,嘉报集团与嘉兴市文化馆推出《文化馆与文化》栏目,为您专题“解答”这些问题,帮助您更快捷、更得心应手地使用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
【人物名片】
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黎庆慧

非遗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问
记者:黎主任,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富灿烂,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平湖市非遗保护的基本情况。
黎庆慧:
目前,平湖市共有非遗名录项目210个,其中国家级2个(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省级7个、嘉兴市级41项,此外设立非遗传习基地31个,其中省级非遗传习基地1个。

问
记者:在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近年来都开展了哪些工作?有什么亮点?
黎庆慧:
非遗保护一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以来,出台了《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定暂行办法》《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与补贴暂行办法》等政策,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完善非遗名录体系,持续开展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和认定;健全非遗传承机制,推进非遗总分馆建设、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组建非遗传承群体;开展非遗专项保护,开展抢救性保护,拍摄制作《平湖非遗印象》宣传片,并先后编撰出版非遗书籍25册。

在2021年,平湖市荣获了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并在2023年入选省首批“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地区。
问
记者: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了热门主题,那么咱们在非遗与旅游融合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呢?成果如何?
黎庆慧: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我们也不断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我们始终推动平湖市的非遗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平湖糟蛋、传统糕点、老鼎丰酱油、喂饭法黄酒、圆作技艺等传统非遗手工技艺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以打造“非遗工坊”为契机,助力非遗产业特色化、品牌化建设。目前,平湖市拥有市级非遗工坊15处,其中2处(平湖糟蛋非遗工坊、平湖传统糕点非遗工坊)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建设名单,10处入选嘉兴市级非遗工坊建设名单。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创建非遗景区。目前,平湖市成功创建了省级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民俗文化村”2个(鱼圻塘村、三叉河村)、嘉兴市级非遗主题园4个、嘉兴市非遗展示体验点10个、嘉兴市级民俗文化村5个、嘉兴市级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15个,并打造了以“穿越旧时光”为主题的两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
非遗文创产品也是我们发展文旅融合的重点。在鼓励传统技艺类项目开展传承保护及产品研制工作的同时,我们不断开发制作非遗文创。平湖糟蛋(龙牌)、平湖圆作(红船挂件)分别获第二、三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糟鲤版制作技艺”获“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优秀展演奖。此外,非遗中心还设计制作了“平湖西瓜灯小夜灯”、“平湖派琵琶香拓”、“九彩龙锦盒”、“非遗团扇”等非遗文创产品20余种,其中“平湖派琵琶香拓”入选了浙江省“锦绣华章”2022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展。
问
记者:在一些人看来,非遗距离自己很遥远,您怎么看待这种想法?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是如何拉近非遗和普通民众的距离的?
黎庆慧:
非遗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近年来,平湖市民能够切实感受到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出现在身边,并能直接参与并体验。据统计,我们非遗中心近几年年均举办非遗活态展示传承活动100余场次,惠及受众30万余人次。依托平湖西瓜灯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服务传承人月等时间节点,我们先后举办了中国平湖派琵琶文化论坛、音乐会、民族器乐剧、平湖钹子书新作展演大赛、长三角西瓜灯雕刻创意大赛、龙舞九彩舞龙大赛、平湖老味道等非遗品牌活动,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

问
记者: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中,存在哪些困难,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又是如何解决克服的?
黎庆慧:
在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我们确实遇到一些困难,比如非遗传承人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据统计,47名平湖各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0岁,这给非遗普及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而非遗项目因学艺周期长、未来效益难以预测等原因,也存在后继乏人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不断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为传承人队伍中补充新鲜血液。

另外,我们制定出台了《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与补贴暂行办法》等政策制度,推动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制度化、体系化,另外鼓励31个传习基地,7个非遗工作室,每年开展平湖派琵琶、平湖钹子书、西瓜灯雕刻培训等项目传承培训活动。我们还通过非遗项目带徒传艺、赛事活动、学校教育等形式,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努力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还有一个困难是非遗市场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目前,我市非遗项目除了平湖糟蛋、平湖黄酒、老鼎丰酱油等少数传统行业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外,多数的非遗项目生产主要以传承人个人工作室、小作坊为主,非遗IP化市场化开拓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遗市场化程度,平湖市非遗保护中心不断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在未来,我们也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并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相关产品推广和销售渠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屠晓丹
责编:许雨欢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