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战场”,嘉兴各级文化馆多年来策划、实施了许多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化服务项目,丰富了嘉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今,随着嘉兴人文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嘉兴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在不断“自我更新”中,以更好地满足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面向老百姓的文化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了,您知道身边有哪些文化服务点吗?您知道如何便捷地到达这些地方吗?你需要的哪些文化服务项目,您知道要去哪里获得吗……从今天起,嘉报集团与嘉兴市文化馆推出《文化馆与文化》栏目,为您专题“解答”这些问题,帮助您更快捷、更得心应手地使用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
【总分馆馆长说文化】
海宁市文化馆副馆长王晓莉

非遗要“活起来”“火起来”,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是关键
问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市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了解非遗?
王晓莉:
海宁非遗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个,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1个,海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1个。

市民可以到南关厢的海宁市非遗馆进行现场参观,也可以在线上通过海宁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了解最新的海宁非遗活动和特色项目。
问
记者:在对非遗的整理和保护方面,海宁市文化馆做了哪些工作?
王晓莉:
我们组织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普查,运用多种手段,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和排摸,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和传承现状。
同时,为深入挖掘海宁文化内涵,找到海宁文化独特的内在“基因”,海宁市围绕推进文化复兴打造潮城海宁的工作目标,于2020年开展了“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主要类型,依据主要载体、地理环境、发展要求,全面梳理海宁文化基因元素520条。
另外,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组织编撰出版了《海宁风俗》《美丽非遗·海宁记忆》《美丽非遗·海宁传人》《美丽非遗·海宁韵律》《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等书籍,各镇(街道)也先后组织编撰出版了《马桥拾遗》《洛溪遗风》等书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存和传播。
值得一说的是,在坚持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推荐申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外,为了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还制定并实施了“传统节日弘扬计划”和“传统文化交流计划”。

“传统节日弘扬计划”是指我们每年利用传统节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各类民俗活动,如“老底子的年味”海宁市春节民俗活动、“到海宁团圆来”海宁市元宵民俗活动、蚕俗文化节、中秋民俗活动等,展示宣传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交流计划”是指我们每年组织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赴境外、赴外地开展交流,让“海宁文化名片”越擦越亮。据我所知,近年来我们已经先后赴美国、俄罗斯、希腊、新西兰等国家和国内众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参加了交流展示、展演活动。
问
记者:关于推动文旅融合,您能介绍一些“海宁实践”和“海宁经验”吗?
王晓莉: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我们坚持“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在海宁市非遗馆,参观者不仅可以参观相关海宁市非遗文化的历代珍藏、精品力作,还能够“沉浸式”观览生产制作过程,进一步了解非遗项目和非遗工艺,促进消费。
目前,位于海宁斜桥路仲古镇的海宁光明酱园,集生产、销售、技艺展示、酱园参观等于一体,作为斜桥榨菜制作技艺和酱菜制作技艺的展示场馆,已经成为了当地知名的非遗文化网红打卡点。
其次,我们坚持“非遗在景区”的理念,让非遗馆成为充满活力的生态空间,为传统文化的振兴注入持续的活力。基于景区非遗项目,海宁市提出了“一件作品”到“一座非遗馆”到“一条非遗街区”再到“一张非遗生态网”的发展目标,让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扎根景区,利用景区的丰富资源,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培育,海宁市的各级非遗馆实现了文化、民俗、经济、旅游的跨界融合,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海宁硖石灯彩馆看一看,它以作品展示为基础,融入硖石灯会文化,并推出灯会、灯展、灯谜会等主题活动,结合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了活态展示、体验互动、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问
记者:海宁市非遗传承人的现状怎么样?海宁市在培养非遗传承人方面有什么亮点?
王晓莉:
海宁市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传承队伍,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嘉兴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名,海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8名,签约学徒30名。
在2009年,海宁市就开始实施“师徒签约机制”,为浙江省首创。我们每年挑选出具有培养资质和发展前途的学徒,和传承人签订师徒传承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确保非遗传承工作有计划、出成果,目前,已有签约师徒30对。
在国家、省级补助的基础上,海宁市财政还设立有专项资金,对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学徒进行补助。

另外,海宁市还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徒带教活动,先后在海宁市文化馆和各镇(街道)分馆开设皮贴画、海宁皮影戏、剪纸、农民画等传习班,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非遗从事者,充实海宁非遗保护后备人才队伍。
问
记者:海宁市文化馆是怎么拉近非遗和普通人的距离的?
王晓莉:
非遗要“活起来”“火起来”,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是关键。海宁市根据地域特色和旅游线路分布,积极开展镇级专题非遗馆的建设,先后建成了硖石灯彩馆、海宁皮影戏馆、潮文化馆、剪纸专题馆、竹编展示馆、三雅小唱馆等一批镇级专题非遗馆,依托景区资源,这些镇级专题非遗馆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地特色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表现形式、代表作品,以不同风格吸引了镇级非遗专题馆不仅是各镇(街道)历史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成为了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平台。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海宁市不断拓展非遗馆展陈形式,利用计算机三维虚拟建模技术,建立了海宁非遗全景展厅,通过视频、图片、互动及3D模型等多种新技术手段展示非遗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此基础上,目前正在推进的“海宁市数字非遗馆”建设,通过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网页实现非遗展览的线上传播,带给观看者高度互动的3D虚拟现实体验,实现足不出户,就能遍赏非遗魅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屠晓丹
责编:许雨欢
推荐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