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船在河中行,杆在船上立,人在杆上翻。”清明时节,桐乡市洲泉镇举行一年一度的双庙褚蚕花水会。活动中,一名身着红白相间服装的艺人,在翠绿的毛竹杆间表演,毛竹杆约莫三四丈高,细细挺立于一条龙舟上。翻跟斗、做动作,艺人柔软中带有韧性的“真功夫”将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这便是国家级非遗技艺高杆船技,是桐乡洲泉一带的一项传统民间杂技活动,也是与蚕乡风俗有关的一种娱乐形式,有“水上杂技”之称。表演时,远远望去,犹如蚕宝宝上簇,卷曲昂首、吐丝作茧、生动俊秀,呈现出极为鲜明的水乡、蚕乡特色。
近日,令人拍案叫绝的高杆船技再次火上了热搜,伴随着这项技艺的出圈,记者采访了相关非遗传承人,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故事和情怀。
一
高杆船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
自古以来,每一门技艺都烙刻着民俗的印记,承载着老百姓美好的祈愿。那么,高杆船技这项高难度表演有着怎样独特的寓意呢?
事实上,它与洲泉镇的蚕桑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明时节,蚕农们纷纷出动摇快船、缫丝船、拜香船、打拳船、台阁船、龙灯船、高杆船等进行水上表演,慢慢就形成了蚕花水会。这种独特的蚕乡风俗,是洲泉儿女期盼蚕花茂盛、生活幸福的淳朴表达。
锣鼓喧天,好戏连台,古装扮相的“蚕花娘娘”沿村巡游,不时撒下蚕花喜果,向大家送上风调雨顺、蚕茧丰收的祝福。
水上高杆船技展演更是每年蚕花水会的压轴大戏。一根毛竹,凌空飞架。高杆船技表演时,艺人爬到毛竹顶端,似云间漫步,时而双手放开,仰躺竹上;时而足勾竹端,身体倒悬;时而双臂挽着竹竿,模仿蚕宝宝吃桑叶、上山吐丝……每换一个动作,游客都惊呼不已,掌声此起彼伏,将蚕花水会的气氛烘托至顶点。
水天之间,绕竹翻转,是对丰收的祈愿,也是绝活的展示。
记者了解到,艺人在高杆顶梢表演的全套动作有21个,这些动作还有十分好听的名字,比如蜘蛛放丝、张飞卖肉、田鸡伸腰、倒扎滚灯等。整套动作行云流水,集强身、耍技、表演于一体,受重力影响,竹竿向河面弯成几乎90度,不时在空中上下晃动,有较高的危险系数。不到10分钟的高杆船技表演,常常看得人心惊肉跳,但也让人赞不绝口。
二
新中国成立后,双庙渚蚕花水会一度中断了将近半个世纪,随之,高杆船技的表演也渐渐湮灭了踪迹。
何以复活,并且惊艳世人?如今年过半百的屠松根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一头浓密的黑发,一身健硕的肌肉,屠根松练习高杆船技已整整24年,这不仅为他带来了一个健康的体魄,更为他的内心带来了无限的满足感。
走进屠松根的家中,一根长长的钢管直立在场地上,每天清晨、黄昏,他都会定时在家里的这片空地上,将这套表演动作熟练地过一遍。“天气好的时候,我还会到田里,找一棵固定的树,树上绑一根毛竹,在户外练习。”屠松根告诉记者,老祖宗留下的这么好的技艺就这么失传了,那太可惜了。
屠松根与高杆船技的缘分可以说是注定的。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每年蚕花水会的船技表演者,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几乎不用刻意练习,便已将这21个动作深深刻入脑海。
1998年,从部队退役后的他思考着人生的出路。出于对高杆船技的深厚感情,屠松根决定将家族的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割毛竹,找场地,日复一日地练习,他的执着并没有得到周遭人的认可,“当时,还有很多人笑话我,觉得做这个事情没有意义。”当时的无奈,他历历在目。
不仅是身边人的眼光,在锤炼技艺的过程中,屠松根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那时候,他切实体会到,将脑海中的记忆搬到现实,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因为一开始手脚协调性不够,臂力和巧劲运用也存在欠缺,从爬上杆梢到做完整套动作,不仅考验身体,也考验意志。
顶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他每天将大量时间耗费在练习上,从竹竿上重重摔落的次数数以万计,粗糙的树皮硬是将双手磨破,鲜血直流。
被屠松根执着的精神感动,屠家的其余传承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形成了一支由6人组成的高杆船技小分队;而蚕花水会上的其它活动的传承人也渐渐被带动起来,一股清明节前的活动热潮开始弥漫。
1999年的清明节,久违的蚕花水会回归,游人如织、盛况空前。在最后的压轴大戏,高杆船技表演中,屠松根等人身着一身白色表演服,像一个个舞者,演绎着竿梢倒立、双手脱竿、独卧竿身、凌空旋转等高难度动作,但无论多么惊险,他们的手脚仿佛像粘了胶水似的,始终牢牢挂在竹竿上。现场惊呼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三
由于高杆船技表演是一项危险性大、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竞技活动,敢表演的人极少。
“不仅如此,传承这项技艺还没有什么收入。”屠松根透露,当年为了表演,他挨家挨户筹钱来购置船、竹竿、服饰等道具。“但光靠掌声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们就这样表演了几年后,也渐渐感到有心无力。”
好在洲泉镇政府注意到了高杆船技的文化价值,开始给予屠松根相应的资助,并为这项技艺申请了非遗。
2011年,高杆船技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不少网友纷纷感慨“被惊艳到了”,屠松根等人也进入到全国的聚光灯下。
随着高杆船技的声名鹊起,也有热爱极限挑战的年轻人找到屠松根,拜入他的门下。其中就有屠松根的得意门生罗华文。2008年,罗华文偶然接触高杆船技后,便深深爱上了这项极富挑战性的民间艺术。
自2012年接手表演以来,除了刮风下雨天,罗华文每天上午、下午各表演一次,每次十分钟,一年算下来要爬上高竿500多次。罗华文从来没有失过手。唯一一次意外是因为竹子断了,罗华文从十多米的高空掉到了河里,所幸没有生命危险。
罗华文喜欢冒险和挑战,这些年来,在高杆上创新出不少新动作,如倒挂金钩、金鸡独立、双手倒立等,为这项民间艺术增添了更多魅力。屠松根欣慰地表示:“如今,能够在高杆上完成如此高难度动作的,年轻一辈中恐怕就罗华文一人。”他希望弟子们都能向罗华文学习,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
通讯员:吴妤
编辑:吴梦诗
责编:张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