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姐姐的观察日记60|老粮仓缘何成为新地标
读嘉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婷
2023-04-24 06:001.9万阅读

瓜果飘香,烧烤诱人,各式小吃齐上阵,随着一波晴好天气,位于海盐于城的老粮仓人头攒动。斑驳的粮仓外墙、富有年代感的建筑式样,与充满烟火气的热闹场景,反差中有着别样的和谐。

“老粮仓改造完,没想到会那么有韵味!”不事农耕的年轻人一边感叹,一边在社交平台上狂刷好感,成了粮仓翻红的坚定拥趸。 

近年来,嘉兴各地正纷纷开展老粮仓改造,它们或蜕变成为旅游打卡胜地,或化身成读书休憩之所,还有的摇身一变成为现代产业园区。海盐的于城老粮仓、秀洲的运河·陶仓理想村、嘉善的“云上书仓”……这些隐没田野已久的农业遗存,都成了网红打卡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这个议题正前所未有地被重视。在去年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贺信中强调,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

老粮仓缘何成为新地标?连日来,记者蹲点采访了多个粮仓,找寻答案。

 



一段难以割舍的乡愁

“一看见粮仓,感觉回到了年轻时候”



 

在粮仓当了半辈子装卸工,于城镇三联村村民陈国明一直记挂着老粮仓。听说重修开放了,他骑上电瓶车非要来瞧瞧。

还没等进门,他先被东侧一块名为“粮仓往事”的记忆墙勾住了脚步。照片上是百姓交粮的火热景象,只见于城大桥飞跨盐嘉塘,桥下来往船只繁忙,挂机船的声音仿佛还响在耳边。作为装卸工,陈国明每天都要来往粮仓,靠一身力气搬上搬下,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赤膊运粮的日子,他记忆犹新。

“一看见粮仓,感觉回到了年轻时候。”看到如今粮仓的热闹景象,陈国明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与他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附近的村民。提起粮仓的辉煌往事,吕冢村的沈水荣印象深刻,“我们把粮食运到粮仓,就要验收,水分超标还得返工重新晒,一家老小的生活,就看交粮那几天。”

老于城大桥 手绘 金宏章

于城粮仓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分布面积 4756平方米,由仓库、晒谷场组成,它承载着一份厚重的历史,也记录着沧桑岁月的昨天,可以说,它汇集了于城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正因如此,2021年,于城镇决心启动老粮仓改造工作。由于老粮仓属于文保单位,于城镇还特地邀请文物专家指导、评估。改造工程不仅保留、加固了粮仓的原始结构,还特意留下了原本的码头,作为沿河的一条记忆景观线。

“老粮仓属于历史产物,也是老一代的记忆,所以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尽量注意设施不被破坏,在传承中创新,留住乡愁,也能给年轻人一些情感共鸣。”改造工程方负责人储林峰告诉记者。

2022年,老粮仓华丽转身,于城镇打造的“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惊艳亮相,以粮仓文化为根基、滨水景观为亮点,串联起粮仓文化历史脉络,并招商引进南海渔村、海盐胜源农业科技、彩逸丝绸、楼阑文化、九熙文化等7家电商文化企业入驻。

如今的于城老粮仓,已成为集特色餐饮、市民服务、文化展示、电商直播、亲子互动、体闲娱乐等功能的乡村综合体。

 



一场双向奔赴的焕新行动

“粮仓变了,百姓更有奔头了”



 

“我们的甲鱼都是外塘养殖的,肉感紧实,质量保证。”走进于城老粮仓,陈兵正对着镜头卖力直播。他是胜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是首批入驻“1953创库文化产业园”的创业者。更为人称道的是,陈兵是于城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过去,吃苦耐劳的陈兵包下近70亩土地种葡萄,年产值达280万元,还在全市葡萄擂台赛中夺得“金奖”。现在,他则是一名带货主播团团长,带领一批农民借网致富,还打造了集展示、研发、体验、经销为一体的农产品特色品牌基地。 

此前,庄家村的王惠娟不慎从6楼跌落,手术后再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里经济负担沉重,一筹莫展的她接到了陈兵的橄榄枝。“他教我直播,学习卖甲鱼,在困难时刻拉了我一把。”在陈兵的帮助下,王惠娟一路学习转型当主播,去年单人线上产值做到了400多万元。

“粮仓变了,百姓更有奔头了。”在陈兵看来,老粮仓带来的新业态,正给于城绵长的农耕文化续写新的篇章。2021年10月以来,陈兵团队入驻抖音平台直播带货,年均销售额超过400万元,累计帮助53家甲鱼养殖户销售20多万斤。

“一是收购量有保证,二是价格高,陈兵的收购价比商贩批发价每斤高了1块钱,希望这样的年轻人再多一点。”甲鱼养殖户董临彩竖起大拇指。 

从粮仓到文化产业园,也给小镇于城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不到北上广,家乡就能逐梦,入驻老粮仓是我的心之所向!”在奢侈品公司负责品牌策划的崔逸雯,就被老粮仓吸引,回到家乡自主创业。 

她设计的“浮梦灵犀”丝巾品牌,走国风路线还巧妙点缀本土元素,“我从小在江南长大,习惯了慢节奏的生活,它使我心境平和,能够专注自我,释放更多创造力。” 回到小桥流水的家乡,崔逸雯脸上流动着幸福的神采。

作为海盐彩逸工艺丝制品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她还搞了条不成文的规定,基本只招女性员工,崔逸雯想为家乡的姐妹们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女性是一种力量,希望她们在这能够有所收获,得到成长,增加幸福感。”

 



一个呼应时代的共富坐标

“粮仓不再存粮,人却越来越多了”



 

 

热闹非凡的元宵灯会,香飘十里的舌尖盛宴,火热开展的各类文艺活动,点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老粮仓已成为崭新的打卡地标。

类似于城粮仓这样的变化,在嘉兴这片鱼米之乡上还有很多。在海盐百步,古朴陈旧的老粮仓化身滨水公园,并打造涵芬智慧书房、印象馆、文化创意馆、清廉馆等,引来不少村民驻足。茶余饭后,漫步河边,清风习习,心旷神怡。特别是印象馆,踏入其中仿佛进入一段时光之旅,玉背象牙梳、竹器具编织技艺、传统棉纺织技艺……丰富的展陈将百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娓娓道来。 

“粮仓不再存粮,人却越来越多了,因为我们现在提供的是精神食粮!”百步镇文化站副站长沈峰火深有体会。在他看来,现在城市迭代更新速度快,粮仓则是慰藉百姓的心灵港湾,让大家在闲暇时分接受知识的熏陶,感受文明乡风和祖先智慧。

如果说于城、百步的粮仓是乡愁、是根脉,那么澉浦朱家门的粮仓,则把远方的诗意带到了乡间。在这个名为普地梦都的粮仓艺术区,汇集了画家、作家、诗人、学者, 附近打造了宽敞明亮的活动楼、艺术展览馆、艺术工坊、艺术讲堂兼小剧场等区域。

普地梦都源自法语petit monde,意思是“虽为小世界,却有大梦想”。“在乡间播种艺术的种子,惠及的不仅是当前,更是下一代以及下下代,希望他们和城市里一样,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入驻艺术村,学者金纲称是人生一大幸事。 

“将象征农耕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低水平阶段的闲置老粮仓改造为代表数字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的网红新园区,是嘉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嘉兴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嘉兴学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执行院长文雁兵评价说,老粮仓的改造和利用,形式上是旧颜换新貌与资源再利用,本质上是全市发展动能的转换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是农耕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这里积攒了农民的丰收与喜悦,也映照着时代的过去和未来。

 

记者手记

 

农业遗存一度被当作“包袱”,或被荒弃、或被拆除,消失在广袤的田野中。对于乡村来说,这些遗存见证了发展变迁,是传统农耕留下的资产,也是区别于城市的“独特性格”。

农业遗存如何跟上现代化乡村的步伐?各地粮仓已经交出了答卷。不管是引领共富的文化产业园,还是秀丽优美的滨水公园,亦或风雅文艺的艺术村,老粮仓因地制宜、呼应百姓需求,投身改造,延续着绵延不绝的乡村文明。 

但面向未来,让改造完的粮仓发挥作用才是关键。如何做好这下半篇文章?记者认为,还需加快乡村产业升级。过去老粮仓们退出历史舞台,底层逻辑是传统农耕的退场。顾后亦可瞻前,只有乡村的产业根基强起来,真正激发乡村活力,粮仓这样的新地标才能一直屹立不倒。

(部门图片为读嘉资料图)



策划:李舟英 朱鑫

编辑:陈婷

责编:陶玮

审核:李舟英

评论·10
读友_K4AW9Y
来自浙江杭州2023年4月24日
好仓好事好文👍🏻
读友_MWSS9R
来自浙江嘉兴2023年4月24日
读友_KVSX96
来自浙江嘉兴2023年4月24日
👍👍👍
读友_A85HV9
来自浙江嘉兴2023年4月24日
👍
@凱凱、
来自浙江嘉兴2023年4月24日
美中文化…于城粮仓
查看更多神评论
我说两句…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