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当年战乱纷飞,人世无常。如今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1949年5月7日,嘉兴迎来解放,这一天是嘉兴人民热切期盼的,更凝结了无数革命英雄的鲜血。也就是在这一天深夜,上海浦东戚家庙传来枪声,嘉兴海盐人朱聚生与中共地下工作者李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原型)等12名战士英勇就义。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朱聚生们”用生命换来的。他们尝过战乱年代的苦,拼死留给我们和平年代的甜。当记者翻阅《嘉兴市志》等地方史料,发现大多革命英雄不过牺牲于二三十岁的年纪,而有的革命英雄甚至此生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
今天,在庆祝嘉兴解放74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向革命英雄致敬!
朱聚生(1924—1949)
风云激荡的历史归于平静,一旦再被触及依然有磅礴之力回旋。在海盐县沈荡镇朱聚生纪念馆前,巍峨矗立着一座铜像,铜像周边环立着一群戴着镣铐、其志不屈的战士,其中一位就是朱聚生,时年25岁,却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生于1924年,逝于1949年,朱聚生一生短暂如流星。
上世纪30年代,日寇想从水路进攻沈荡,沈荡民工们在盐嘉塘堵塞河道50公尺,以此抵抗进攻。少年朱聚生拿着自家店里的糕饼茶食送去给一线的民工们吃,为抗日出一份力。他还积极参加“青年抗日救亡工作队”、“歼敌剧团”和“抗日救国青年团”,坚定爱国主义思想。
为揭露日寇的侵略罪行,介绍全国抗战形势,朱聚生与嘉兴王店的爱国青年姚恺君等人创办杂志《海北青年》。1946年春,朱聚生担任《生报》编辑,在报纸专栏上发表针砭时弊、揭露贪腐和反映人民困苦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激扬文字和正义担当,朱聚生当选为海盐记者公会理事。此后,他又与海盐县警察局督导员、中共地下工作者杨竹泉合办《行报》,揭露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宣传中共民主革命政策。
在被捕之前,朱聚生一直致力于党组织交给他的三项任务:继续留在沈荡,利用自己的有利身份,坚持斗争,迎接解放军渡江;继续团结和组织进步青年,为在全国解放准备地方骨干力量;继续做好党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发动群众,为解放制造舆论。
王洪合(1919—1949)
嘉禾大地,从来不乏心系国家与人民的英雄。
1950年6月,王店区“人和乡”改名为“洪合乡”,这是嘉兴唯一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地方,为的是纪念山东南下干部王洪合。
王洪合生于1919年,牺牲于1949年。王洪合来嘉兴工作的时间不算长,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随军南下的他被任命为中共嘉兴县王店区首任区委书记。彼时,王店区面临物价上涨、物资短缺、土匪横行等几大问题,又逢特大洪涝灾害,可谓形势艰难。
把老百姓放在心上,这是王洪合所坚持的初心,他带领工作人员奔赴田间地头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掌握情况后,千方百计筹措粮食。当县委调拨的5000多斤救济粮运抵后,他又亲自背上粮食送到急需的百姓家中,并发动群众互相救济,有的生产队还成立了自救组。同时,打击奸商,平抑物价,杜绝隐患,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
匪祸横行搅得老百姓生活不安宁。1949年5月中旬,一支携4挺机枪、200多支步枪的土匪队伍在王店横行,王洪合智勇双全,在仅有10人,以及长枪、短枪、子弹、手雷有限的条件下,成立了区中队,并在群众配合下主动出击,在蚂桥活捉16名土匪,声名大振。不仅如此,他还发动群众成立农民自卫队,形成严密防控,土匪势力大受打击。
嘉兴解放不到数月,王洪合一直奔忙在工作一线,不慎患了疟疾,病倒了。老百姓念王洪合的好,为他去请医生治疗。不巧的是,之前逃窜的土匪头子张椿林混了进来,绑架了王洪合。王洪合依然不减英雄气势,最终牺牲了匪徒的枪下。
记得百姓的人,百姓永远记得他。王洪合的名字永远写在了嘉禾大地上。
盛君超(1926—1949)
数数英雄烈士的人间岁月,短暂得令人心疼。嘉兴人盛君超,生于1926年,牺牲于1949年,才23岁。盛君超家境贫苦,没读完小学就在袜厂当学徒。1944年,他经沈如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嘉兴解放前,他接到了组织通知赶赴新塍集中,参加吴嘉湖独立团,全面配合嘉兴解放。
嘉兴解放后,吴嘉湖独立团改编为独立营,盛君超担任独立营三连指导员,并在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粮库、清剿土匪、恢复发展生产等斗争中表现突出,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1949年7月,嘉兴发生洪涝灾害,盛君超率三连奔赴新塍八字乡抗洪排涝,与老百姓共御风雨。抗洪结束后,盛君超率部在双桥待命。然而,少数混入独立营的坏分子发动了叛乱,盛君超等人在英勇反击中牺牲。同年10月,嘉兴开展了大规模剿匪行动,叛乱分子均被捉拿归案,得到了严惩。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革命英雄胸怀广大,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国家危亡、民族利益、人民幸福放在最前面。嘉禾英雄儿女,在祖国大地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施奇(1919—1942)
平湖籍巾帼英雄施奇(1919—1942年)被誉为“我军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淞沪抗战爆发后,施奇就参加了上海十九救护医院医疗小组。次年,医疗小组并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煤业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救护伤员。1938年,在党组织领导的帮助指导下,学习《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担任皖南泾县新四军教导营八队班长,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军部速记班,随后被调到军部机要科,并担任江北大组的组长,同志们称她“坚毅纯朴,正派大方,热情诚恳,奋发有为”。
1941年皖南事变中,施奇镇定地译发电报,突围时中枪负伤,不幸被俘。在广丰县监狱、上饶集中营,即便受尽折磨也绝不投降。其间,有战友准备越狱,施奇怕拖累战友,决定不走,并坦言道:“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请转告党组织,虽然我还是个青年党员,经受的锻炼和考验还不够,但我的心,至死也想着党啊!”1942年5月,施奇被敌人活埋,在茅家岭英勇就义。
许明清(1918—1946)
有一名平湖籍烈士牺牲后,湖北当地的群众甚至为他建坟建祠,称“许公祠”。烈士的名字叫许明清。许明清,原名陈玉虹,平湖县新仓镇新庙乡杉青港人。1935年就读于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1937年考入武汉大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许明清,同年冬,任鄂那个游击区京山县向家冲区委书记,先后建立龙鹤乡、向集小花岭、花石冲3个党支部和三阳区、龙鹤乡抗日民主政权。此后又任中共应城矿区区委书记、应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孝陂县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任鄂中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竹山县委书记兼县长等职务。
在革命的各个时期,许明清都奋斗在一线。1946年10月,国民党反扑竹山县城,许明清被坏人告密,遭敌包抄袭击,激战中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许明清不为所动,最终在10月20日深夜被活埋于竹山城西走马岗。
海宁斜桥人冯季伦(1912—1941)在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十八旅五十四团一营指导员,在太仓、常熟一代反“清乡”。一次战斗中被围困于徐市,面对数名日寇扑来,他不惧危险拉响了手榴弹。海宁硖石人陈才庸(1913—1941)以笔抗战,通过编抗敌副刊,写标语,画漫画,发动民众团结抗日。皖南事变后,他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虽遭酷刑而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张龙驹(1919—1947)
海盐秦山人、特等英雄张龙驹(1919—1947)在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中,攻克和固守五二〇高地,即便肩腿负伤,仍带领一个战斗组英勇抗敌。当战友们相继牺牲,七八个敌人冲上来时,张龙驹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亦有海盐澉浦人女战士冯玲(1919—1939)在日军飞机袭击新四军总部驻地时,奋不顾身抢救伤员,英勇牺牲。
桐乡濮院人钟袁平(1915—1942)曾任《浙江潮》副刊编辑,撰文宣传抗日救国,又套用《五月的鲜花》歌谱,该填“一月的雪花”新词,声讨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在被捕入狱后,他依然在监狱墙上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向难友宣传中国近代史,号召大家爱国救国。到1942年5月28日牺牲时,钟袁平不过二十七八岁。
袁士钊(1901—1931)
嘉善县第一个中共党员袁世钊(1901—1931)在姚庄、里泽一带发展了48名党员,建立了10个党支部,1931年2月13日,袁世钊被害于镇江北门桃花坞,他在遗书中这样写道:“为革命牺牲最光荣,时代的车轮在前进,革命一定成功。等着吧,我们的精神永远不会消灭!”
是啊,革命英雄永垂不朽,他们的精神永生。
一个人如果投入的是光辉伟大的事业,那么他必定拥抱永恒,虽死犹生。“生关于社会国家的,一个是生存,一个是生计,须要竞争日新,免受自然潮流之淘汰。生计问题,将来达到‘财富为人民所共享’的时候,不均可以解决,当然国民生计是毫无问题了。我们的生,不是‘醉生梦死’,也不是苟延残喘。我们希望生,当然也不怕死。许多革命烈士的死,它的价值是超过‘生’的。许多活着的汉奸走狗、贪官污吏,他们的‘生’比‘死’还要臭。”这是革命英雄朱聚生在《生的真义》一文中的铿锵话语,将“小我”融入饱含家国情怀的“大我”之中,也是无数英烈言行一致的无畏选择。
《如愿》歌词这么唱:“你是岁月长河/星火燃起的天空/我是仰望者/就把你唱成歌。”革命英雄永在历史的星河中璀璨闪烁,他们守护我们,我们仰望他们。如何向革命英雄致敬?记得缅怀是一种,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亦如先辈们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更是。先辈们将全部的热血献给了民族解放和独立,剩下的就交给我们吧,我们将义无反顾奔赴征途,这一条路的名字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策划:邓钰路 陈苏
制作:周伟达
编辑:周伟达
责编:邓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