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四通一融”、“百千万”职普融通、“优职在嘉”……这一张张金名片是嘉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嘉兴全力抢抓机遇,在全省率先实现专业结构调整,致力于打造优质职教发展的丰沃土壤。
近年来,嘉兴市全面实施“职普融通、中高直通、学训会通、研教贯通和产教融合”的“四通一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产教融合”办学模式,重视人才培育制度创新,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学校办学特色愈发彰显,服务产业转型成效更加显著,为嘉兴智造创新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凝聚合力,产教融合深度开展
在平湖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化工企业里,一批来自平湖市职业中专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的“订单班”同学正在进行企业危化品安全培训。
通过牵头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平湖市职业中专积极探索基于产业学院的“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目前已招收化学工艺专业五年制订单班学生45名,2023年拟招收精细化工技术、化学工艺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学生90名。
依托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嘉兴职教逐步探索本土化“双元制”培养模式。明确“双元”主体,开展“一体化”培养,全市3所职业院校与22家本地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订单班共45个,累计招生1800多名,就业率达100%。
同时,校企共同致力于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学校“研学之能”与企业“产用之需”深度融合对接。据了解,校企共建各类“资产纽带”育人载体项目共41个,财政累计投入2860万元,撬动行业企业投入1.9亿元。
把企业生产线“搬”进校园,领职教学生走进企业,产教融合是嘉兴职教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嘉兴职教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建立“中高职纵向关联、校行企横向耦合”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增强了校企双向培养力度。
提质培优,人才培养紧跟时代
“说起端午,不得不说到我的家乡——嘉兴的五芳斋……”
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来自嘉兴技师学院的国博志愿讲解员张贝尔和杨青深情解说了郎士宁的作品《午瑞图》,向游客介绍嘉兴五芳斋棕子。从南湖之畔到首都北京,她们以专业的讲解展现出红船旁职教生的风采。
张贝尔、杨青是继去年10月该校学生钱心妍、谢聪玉在国博讲“大系”深获业界好评之后,再次赴北京国家博物馆参加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志愿者讲解员。在他们出征之前,嘉兴技师学院也为第一批国博志愿讲解员颁发了荣誉证书。
这沉甸甸的“荣誉证书”是激励也是动力,它背后所指向的是嘉兴职教人才培育的人文软实力。嘉兴职教已经全面实现“学业获奖证书、技能等级证书、表彰荣誉证书”三证全覆盖,中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取证率达98.2%,在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让他们拥有自信心和获得感。
职教学生意气飞扬,青年教师也风华正茂。近日,在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公布邱曙光等240名教师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知》中,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又有两位老师沈松良、费伟红取得正高级职称,目前学校已经拥有特级教师4名,正高级讲师8名,位居嘉兴首位。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是嘉兴市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培养机制的一个缩影。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嘉兴职教形成了以青年教师厚塔基、骨干教师强塔身、名优教师优塔尖的梯队教育高层次人才培育完整链条;同时以“政校企”联合培养的形式,重点培养一批兼具“双证书”和“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推动教师专业技能成长。
融合开放,“一带一路”走出国际范
3月22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优理大学共同建设“中马丝路学院”正式签约成立。以丝路学院为纽带,三方将以“校企校”的合作模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中资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有效实施国际合作和产教融合,为在马来西亚中资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作为嘉兴市第一个招收“一带一路”留学生的高校,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累计招收来自15个国家的230名留学生。
嘉兴职教一直以来注重拓展深化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拓展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全方位践行世界技能组织2025战略。截至目前,嘉兴职教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面向国(境)外企业员工开展职业培训5000余人,各校开展国际交流学习1300余人次。
自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嘉兴职教紧密结合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及“一带一路”框架架构着力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布局,积极搭建职业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持续深化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不断拓宽留学生招生和职业院校学生出国深造路径。
“未来,嘉兴职教将不断提高职教质量,不断优化职教服务,不断办好职教实事,为加快建设智造创新强市,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服务保障。”嘉兴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