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微风和煦。走进嘉兴的乡间田野,四通八达的乡间小道,充满风韵的特色民宿,清雅古朴的千年古树,令人流连忘返。要说全省哪里的农村最美,嘉兴必然有一席之地,但要在市内比较,海盐无疑是佼佼者。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海盐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启“美颜”模式。近日的一则好消息,就是对此的证明。在2022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检查中,海盐全年综合排名位列第一,而在2023年全市首轮检查中,海盐又再获第一。海盐县的持续领跑背后,又有什么秘诀?一起看记者的深度观察。
一
有人说,最能展示农村人居环境的窗口,就是公厕。确实,海盐的农村公厕不仅实用,甚至还成了另类的打卡地。记者慕名来到全市十大“最受欢迎的农村公厕”之一的丰山驿站公厕。只见市民王虹霞刚下山,正熟练地用感应水龙头洗手,“每次来爬黄家山,我们都会在丰山驿站公厕打个卡,太高大上了。”
记者看到,整洁干净的环境内,声控灯、电子显示屏、无障碍通道、母婴台、扫码免费领取纸巾箱等设施一应俱全。公厕旁是海盐首家乡村咖啡馆,不少人都在摆pose自拍。
不比如今的乡下,到处都有农村公厕,时间倒退五年前,大部分人的记忆中,恐怕都找不到这么一处“方便”之地。正如农村公厕的启示,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项目支撑,这是村庄品质升级的基础。
“既然要洁净,那就从最脏的东西入手。”海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半带玩笑地说。在这样的结果导向下,海盐县制定了《海盐县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厕所管理服务大提升行动方案》,加快农村公厕改造,拓展乡村驿站功能,累计建成省级星级公厕39座。
同时,海盐积极落实生活污水建管,以“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为目标,推进纳厂设施建设。2022年启动新建管网562 公里、提升泵站 46座,新增纳厂9400户。
还有一块“硬骨头”是农村垃圾分类。在去年,海盐县就实现了全县88个行政村(社区)实现垃圾可追溯体系建设全覆盖,配备434台(套)智能可追溯系统收集车,覆盖农户达58253户。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智慧化运维监管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
海盐积极探索“四位一体”市场化保洁新模式,打造垃圾分类劝导员、保洁员、四位一体管理员“三员管理”体系,定人定岗统筹作业,完善城乡环境保洁市场化运作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四位一体”保洁工作督导检查,围绕城镇、公路、河道、村庄四大区域,全面落实“督导检查—吹哨预警—报到整改”闭环管理。
二
在管理学上,建立和执行是相辅相成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如此,好的基础和长效保持缺一不可。
海盐县之所以能在该项工作上持续霸榜,靠得正是长效保持。近日,海盐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调度会。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华良率队来到于城镇北邱家浜检查,仔细查看环境卫生、物品堆放、污水排放等情况,发现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建筑垃圾乱丢乱堆、房屋违建等问题。张华良当场指出问题,并要求对照标准严格进行整改。这样的会议在海盐已成常态。
改善环境绝非朝夕之功。在海盐,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两位领导牵头开展每月一次农村人居环境现场调度会,督促推进整治,防止问题反弹。同时,持续开展“暗访为主、明查为辅”的常态化检查,对镇(街道)开展每月2轮的暗访检查,确保全年镇村检查覆盖率200%以上。
在此基础上,海盐还定期开展全县“秀美晾晒”比拼活动,定期公布红旗村和蜗牛奖。坚持编印农村人居环境简报,定期反馈阶段性突出性问题,宣传典型经验做法,2022年全年印发简报90期。同时,通过本地媒体对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不定期曝光,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决不能一阵风带过,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张华良说。海盐还创新设立“村庄清洁日”,凝聚镇(街道)干部、村(社区)干部、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按照“划片定责”原则,建立“四级网格”工作体系,形成“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覆盖格局,确保有问题第一时间有人发现、第一时间解决。
三
早在五年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其中提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农村人居环境何以能牵动全局?环境与产业、文明之间又有一条怎么样的逻辑链?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记者认为,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资产,更是发展的资源。近日,嘉兴市对2022年全市省3A级景区村庄旅游发展监测与评价情况进行了通报,通元镇丰义村排名全市第一。早年的丰义人“靠山吃山”,形成较为独特的“采石、采茶、采药”文化。丰义村通过生产修复、绿化投入、景观打造、文化提升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将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徒步登山、生态采摘,乡村漫游,成为了游客们来丰义村旅游的新选择,这带动了丰义村全域旅游的开发,也为丰义村村民开辟了一条通往富裕的幸福路。
从全省看,浙江的万村景区化行动计划,也是从环境入手,通过开展景区村、乡村旅游景区、乡村民宿的旅游“微改造、精提升”工作,率先打造乡村旅游区域联合整体。不仅留住了游客,也大大加快了乡村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农村人居环境,不止于颜值美,更能带动乡风文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带动农民群众文明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打下坚实基础。
在充分发动群众齐上阵的同时,海盐积极推行“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善治管家”模式,组建一支由村监委、党员、村民组长、退休村干部、本地乡贤组成的村级环境卫生督察组,实现“管家来教你、管家来监督、管家来评议”,落实“日清周评马上办”机制,形成全民共同监督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最后,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立足当下的整治,更是放眼长远的传承。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就是留住农村的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农村是一条独立的赛道,它既需要嫁接更便利的城市生活,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同样需要留住过去的诗和远方、绵延不绝的乡土文化。
海盐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许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这里不会是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越来越多的人将走进农村、扎根农村,在这里创业、生活,薪火相传。





推荐新闻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56|年轻人摆摊,你怎么看?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57 |当旅游注入“互联网基因”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58| 就业焦虑,你有吗?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59|全领域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60|老粮仓缘何成为新地标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61|一场古村落的文艺复兴

原创盐姐姐的观察日记62|青年向往之城是怎样炼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