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阳光总在风雨后。十年前,嘉兴实施生猪减量提质行动,向生猪养殖污染宣战。十年过去了,生猪养殖业如何转型?不养猪了,农民收入从何而来?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发展?生态环境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减量提质十年间》,看嘉兴畜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变化。
先来看第一篇《竹林村的华丽转身》。在生猪减量提质行动中,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通过全域退养、全域整治、全域秀美,实现了从嘉兴养猪第一大村到省级3A级景区村庄的精彩蝶变,闯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竹林路径。
又到双休日,在竹林村景区,市民金建华带着儿子从嘉兴城里赶来,参加景区组织的亲子研学活动。景区内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花团锦簇,碧水环绕,还有趣味烧烤、星空露营、丛林CS、皮划艇、萌宠乐园等众多休闲项目。金建华告诉记者,“这里绿化做得比较好,又搞了很多的户外项目,还是比较喜欢的。”
竹林景区开发运营商、嘉兴市指南者露营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美良说,“我们也是希望在景区里不断地去改善,建设更好的一些景点,为我们市民提供更好更美的美丽乡村场地,游玩的场所。”
秀美的竹林景区,让游客纷至沓来。然而你想不到的是,十年前,这里还到处是猪棚,环境十分脏乱差。当时,全村1360户农户,超过85%的农户养猪,生猪年存栏量超15万头,人均养猪超30头,猪棚面积近40万平方米,相当于1000个篮球场大小。但过量的养猪也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村里蚊蝇乱飞舞,处处猪粪臭,39公里河道全是墨水河。嘉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全面开展生猪减量提质行动。由此,竹林村打响全域退养、保卫生态战役,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到2015年上半年,猪棚全部拆除。
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回忆说,“我们养猪也赚了,老百姓口袋也鼓起来。但同时我们农村的环境也是一年比一年恶劣。痛定思痛,我们用了两年半时间,把40万平方猪棚全部拆除,生猪全部退养。”
清除了养殖污染源头,竹林村又相继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村庄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美丽乡村建设等全域整治、全域秀美工作,逐步解决水、空气、土壤污染等问题,让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重新回到竹林,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荣誉。
竹林村村民陆夏英开心地说,“现在猪棚拆掉了以后,环境么也变好了,心情也好了。”
竹林村毛根甫农民画工作室负责人毛根甫是嘉兴非遗传人,这几年,他在附近村庄画了几十幅墙画,描绘新农村、新风貌。他说,“我们这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弄得相当美丽了。我不仅要自己画,还要培养孩子们一起画,用手中的笔,把竹林的美画出来,记录下来。”
2013年拆猪棚前,竹林村没有一户宅基地就地翻建的,农户有钱了就到嘉兴城里去买房。2015年以后,随着农村环境的变好,农户宅基地翻新率逐渐提高,现在已经到了70%。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说,“农户愿意花钱在自家的宅基地上造房,就是对环境的认可。所以说,竹林村在这个十年当中,改变了我们下一代人,让他们愿意回归农村。”
生猪养殖这个支柱产业转型了,村级集体经济如何壮大?竹林村探索创新,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自然、文化、农耕等资源,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并引入专业团队,负责景区的开发和运营,走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升级。截止2022年底,开园4年的竹林景区,共接待游客66.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13年的14万元,跃升到2022年的村级经常性收入252.9万元。
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说,“景区村庄的开发建设,使我们增加了集体收入。这几年,我们还参加了南湖区的“飞地抱团”项目,每年至少有85万元的股份分红;加强农田保护,村集体一年也增收了100多万元的耕地保护费。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基础”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嘉兴在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的同时,先后出台实施了四轮“强村计划”,有效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2022年,全市858个村集体年经常性总收入达52.04亿元,所有行政村年经常性收入都达到150万元。
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才良介绍,“我们创新推出“飞地抱团”模式,探索组建“共富体”项目,因地制宜探索美丽经济、服务创收等有效途径,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夜晚来临,忙碌了一天的竹林村民来到村文化广场,跳起欢快的广场舞,抒发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如今的竹林,已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未来乡村建设名单,将重点打造文化展示圈、邻里服务圈、生活共享圈三个乡村10分钟生活圈,构建一个生活便捷、幸福安居的现代乐活村居典范,让大家在竹林看见未来中国乡村的美好。
编辑:张庭红
责编:裘建锋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