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嘉
独家视角 读嘉呈现
5月17日至6月15日,“桐乡宝藏”第六季之“镇馆之宝”文物展正在桐乡市博物馆展出,共展陈60件藏品,涵盖器物、书画、钱币等。
一座博物馆,一部物化的发展史。穿越历史岁月,一件件文物如同一个个历史坐标,不仅串联起桐乡发展的轨迹,也歌唱着桐乡大地的绵绵文脉。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六家,其中五家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拥有三级博物馆数量居全省县市第一。在册文物藏品2503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件套,二、三级文物3179件套,文物藏品的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县市前列。
(一)
风雅桐乡,弦歌不绝。
▲马家浜碳化稻谷
7000年前,罗家角遗址上的一粒稻种,人类文明曙光初绽。在桐乡市博物馆,156粒籼稻、粳稻便是马家浜文化的象征。
这些碳化的稻谷于1979年在石门颜井桥村罗家角遗址发掘出土,证实了中国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并将水稻的栽培历史提前了3000多年。
稻香阵阵,古老的文明也在此孕育而生。时光流转中,伴随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兴衰更替,农耕文化绵延不断。桐乡也因而成为江南文化发源地之一。
▲良渚文化玉琮
在先民们的辛勤劳作中,汗水裹挟着的嘉禾沃土上,无声无息的农耕文化谱系逐渐形成,这份谱系既是伦理、道德的源头,也是桐乡地域精神、城市品格的初代基因。
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与文物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个个文化浓郁的民俗活动、一项项独具一格的非遗文化,它们一同标注了风雅桐乡的文化符号,诉说古老的人文记忆,唤醒人们心底深处的一抹乡愁。
清明到,蚕花闹。4月5日,洲泉镇第十六届双庙渚蚕花水会在清河村热闹举行。蚕花高台上,古装扮相的“蚕花娘娘”撒下蚕花喜果,送上风调雨顺、茧子丰收的祝福,围观的村民则讨个好收成。
千百年来形成的轧蚕花习俗早已融入桐乡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每年清明时节,各地蚕农摇船齐集双庙渚,自发组织这场民间胜会,重现了旧日清明“轧蚕花”的场景。
探寻文化瑰宝的奥秘,你会发现,桐乡,不仅孕育了以罗家角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还有以新地里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以乌镇、濮院、崇福、石门等为代表的运河文化、古镇文化。
璀璨的文化交相辉映,积淀了风雅桐乡的厚重历史,也浸润着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精神气质,内化为桐乡人砥砺奋进、逐梦奔跑的精神力量。
(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桐乡,是人文的渊薮。吴风越韵犹存,名人先贤荟萃。
桐乡仅史志上记载的人物有数百位之多。古代有赵汝愚、辅广、张履祥、吕留良等硕彦大儒。进入近现代,更是俊贤不绝,拥有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漫画大师丰子恺,金石篆刻家钱君匋,摄影家徐肖冰,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当代文学大师、画家木心等文化名人。
在25034件套文物藏品中,不乏文化名人留下的文化作品、珍稀物件等。这些静默的文物用无声的语言、艺术的形式向我们剖开了桐乡独树一帜的风雅肌理。
5月12日,首届全省博物馆“百大镇馆之宝”名单出炉,桐乡2件文物入选。其中一件就是徐肖冰拍摄开国大典使用的摄影机及胶片盒。
1949年10月1日,徐肖冰使用的便是这台型号为KC505,编号为N2529的前苏联产重5公斤的摄影机,用它拍摄下了开国大典的热烈场面。徐肖冰曾回忆说,“我能有幸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莫大荣幸。”
丰子恺是桐乡的金名片。《源氏物语》译文手稿 、 饮水思源图轴、烫金“缘缘堂藏书”款《二十五史》……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物,向世人娓娓道来丰子恺的立体形象。再说茅盾先生,又有少年《文课》、歙石有盖方砚、寿山石章、《清谷歌》长卷、新婚贺信等珍存,真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一座城市的历史名人资源,成就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是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灵魂。透过文物,我们既看到了灿若星河的文化财富,也看到了文人高山仰止的独特风骨;既看到了风云诡谲的历史岁月,也看到了战火硝烟里的家国情怀。
▲桐乡市博物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
▲钟旭洲钱币艺术博物馆
▲茅盾纪念馆
▲丰子恺纪念馆
▲君匋艺术院
▲吴蓬艺术院(桐乡书画院)
冠汝之名,是桐乡对名人的厚爱。近年来,以文人之名兴建的博物馆不断崛起,不管是新建的桐乡市博物馆(徐肖冰侯波纪念馆)新馆、钟旭洲钱币艺术博物馆、吴蓬艺术院(桐乡书画院),还是改造提升的茅盾纪念馆、丰子恺纪念馆、君匋艺术院,在一个个名人场馆里,触摸文物的温度,探知名人的成长故事,也让“风雅”有了清晰的注脚。
(三)
今年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
对城市发展而言,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还远远不够。如何让博物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城市的文化认同,凝聚文化共识,激励文化自信,更好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桐乡篇章,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随着桐乡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座座氤氲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孕育而生,成为挺立在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串联起桐乡的文化版图。
日前,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浙江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名单,桐乡市2家乡村博物馆成功上榜。截至目前,桐乡共有9家省级乡村博物馆。
农耕农具、老旧家电、钱币邮票……走进位于崇福镇的湾里村民俗记忆馆,一件件年代久远的旧物件,散发着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始建于道光初年的建筑,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现桐乡境内保存得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如今,该展馆每年接待游客量约5000人次,研学活动开展百余次。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不仅感受到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也让后一辈感悟耕读传家的祖训,值得一看一游。”“前赴后继、继往开来的红色精神催人奋进,不忘历史,方知从何处来,又该往何处去。”……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康有为认为博物馆能“启发国人之聪明,感动国人之心志”,在蔡元培先生看来,博物馆可“增进普通人之智德”。乡村博物馆的悄然破土,为美丽乡村增添了浓浓的文化味,也成为人们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家园。
乡村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桐乡持续繁荣基层文化,打通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在基层,176家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精神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一台台“村”晚也收获了一张张群众的笑脸。
博物馆是什么?它是一座跨越古今的桥梁,是一首深沉的史诗,也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它见证着长风浩荡的时代征程,也见证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让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桐乡”更为真切可感。
博物馆日,何以博物馆,是为博物馆。
编辑:叶银芬
责编:周志鹏
审核:鲍嘉